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2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一) PCK的提出为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第11-12页 |
(二) 高师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PCK的缺失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PCK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一) PCK的提出:缺失的范式 | 第14-15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三) 本质的回归:Hashweh的教师教学建构理论 | 第19页 |
(四) 综述总结及述评 | 第19-20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一) PCK的定义 | 第20-21页 |
(二) 教育类课程 | 第21页 |
(三) 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 | 第21-2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一章 我国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的发展与困境 | 第23-36页 |
一、我国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的发展 | 第23-26页 |
(一) 建立摸索时期 | 第23-24页 |
(二) 改革发展时期 | 第24-25页 |
(三) 自主发展时期 | 第25-26页 |
二、我国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33页 |
(一) 课程目标不明确,未突出示范性 | 第26-28页 |
(二) 英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低,未突出专业性 | 第28-31页 |
(三) 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流于形式 | 第31-33页 |
三、我国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困境 | 第33-36页 |
(一) 改革的探索 | 第33-34页 |
(二) 改革的困境 | 第34-36页 |
第二章 PCK理论及其对构建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 | 第36-41页 |
一、PCK的形成 | 第36-37页 |
二、PCK的内涵 | 第37-38页 |
三、PCK的理想构成 | 第38-39页 |
四、PCK理论对构建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 | 第39-41页 |
第三章 PCK理论对我国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启示 | 第41-50页 |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 | 第41页 |
二、凸显PCK的课程结构 | 第41-45页 |
(一) 增加英语教育类课程在总体课程中的比例 | 第41-42页 |
(二) 丰富英语教育类课程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融合 | 第42-43页 |
(三) 调整英语教育类课程的时间安排 | 第43-45页 |
三、突出师范生实践体验的课程实施 | 第45-50页 |
(一)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 第45-48页 |
(二) 加强英语教育理论课与教育实践课的有机结合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