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零 引言 | 第11-15页 |
| 1.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2.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3.语料来源及其他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关于汉语的介词 | 第15-24页 |
| 1.介词的界定 | 第15-16页 |
| 2.关于前置词的说明 | 第16-17页 |
| 3.关于后置词的说明 | 第17-19页 |
| 4.关于动趋结构的说明 | 第19-21页 |
| 5.现代汉语中前置词、后置词、趋向动词之间的统一和谐关系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桂南平话、白话的前置词系统 | 第24-61页 |
| 1.处所格介词 | 第24-40页 |
| ·桂南六点处所格前置词的特点 | 第24-25页 |
| ·六点处所格前置词的概貌描写 | 第25-40页 |
| 2.与格或受益格介词 | 第40-50页 |
| ·桂南六点的与格或受益格介词的特点 | 第40-41页 |
| ·六点与格或受益格介词的概貌描写 | 第41-50页 |
| 3.伴随类介词 | 第50-57页 |
| ·六点伴随类介词的特点 | 第50页 |
| ·六点伴随介词的概貌描写 | 第50-57页 |
| 4.对象格介词 | 第57-58页 |
| 5.工具格介词 | 第58-61页 |
| 第三章 桂南平话、白话的后置词系统 | 第61-81页 |
| 1.桂南平话、白话的后置介词与普通话比不发达,主要表现为: | 第61-62页 |
| 2.桂南平话、白话的后置介词的具体表现 | 第62-76页 |
| ·四塘平话 | 第62-65页 |
| ·南宁石埠 | 第65-66页 |
| ·田阳那满 | 第66-70页 |
| ·宾阳新桥 | 第70-72页 |
| ·南宁白话 | 第72-73页 |
| ·玉林白话 | 第73-76页 |
| 3.桂南平话、白话里的多功能处所后置词 | 第76-81页 |
| ·邕宁四塘的"敏"m(?)n~(22) | 第76-77页 |
| ·南宁石埠的"□tit"和"□pai~(24)" | 第77-78页 |
| ·田阳那满 | 第78页 |
| ·宾阳新桥的"□ne~(24)" | 第78页 |
| ·南宁白话的"啪" | 第78-79页 |
| ·玉林白话的"□kai~(55)" | 第79-81页 |
| 第四章 桂南平话、白话趋向词的介引功能 | 第81-91页 |
| 1.桂南平话、白话趋向词的特点 | 第81-83页 |
| 2.桂南平话、白话趋向词作介词的具体情形 | 第83-89页 |
| ·邕宁四塘 | 第83-84页 |
| ·南宁石埠 | 第84-85页 |
| ·田阳那满 | 第85-86页 |
| ·宾阳新桥 | 第86-87页 |
| ·南宁白话 | 第87-88页 |
| ·玉林白话 | 第88-89页 |
| 3.几个特殊的趋向词 | 第89-91页 |
| 第五章 被动句和处置句 | 第91-113页 |
| 1 被动句 | 第91-103页 |
| ·桂南平话、白话被动句的特点 | 第91-93页 |
| ·桂南平话、白话被动句概览 | 第93-103页 |
| 2 处置句 | 第103-113页 |
| ·桂南平话、白话无严格意义的处置式 | 第103-108页 |
| ·与桂南平话、白话处置式形态相和谐的系统表现 | 第108-113页 |
| ·不发达的施事格介词"挨"或"着"与其处置式的形态相和谐 | 第108-109页 |
| ·桂南平话、白话的后置成分与其处置式的形态相和谐 | 第109-113页 |
| 第六章 桂南平话、白话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意义 | 第113-118页 |
| 1 从桂南平话、白话看本文的介词理论 | 第113-114页 |
| 2 从桂南平话、白话的"V+X+L"看现代汉语的持续体标记研究 | 第114-116页 |
| 3 从桂南平话、白话看现代汉语的施事、受事标记研究 | 第116-118页 |
| 结语 | 第118-120页 |
| 余论 | 第120-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 致谢 | 第129-13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