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地铁屏蔽门、闭式和开式系统环控能耗分析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课题背景第12-16页
     ·城市轨道交通第12-13页
     ·国内外地铁的发展历史和热环境设计现状第13-16页
   ·地铁环控系统简介第16-21页
     ·三种地铁环控系统概述第16-19页
     ·地铁环控的应用和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9-21页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第21-23页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22页
     ·本文研究的方法第22-23页
第2章 地铁能耗研究的基础数据第23-28页
   ·上海地铁一号线简介第23页
   ·基础数据第23-26页
     ·列车全日行车计划、站间运行时间、停站时间第23-24页
     ·客流量第24页
     ·车站和隧道断面形式、车站间距第24页
     ·列车参数第24-25页
     ·车站参数第25页
     ·线路条件第25页
     ·区间隧道热工性能第25页
     ·土壤热工特性第25-26页
     ·车站设备第26页
     ·人员逗留时间第26页
     ·壁面产湿第26页
   ·技术标准第26-28页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第26-27页
     ·车站室内设计参数第27页
     ·列车设计参数第27页
     ·区间隧道设计参数第27页
     ·新风量第27-28页
第3章 地铁车站空调能耗分析第28-54页
   ·地铁环境得热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8-34页
     ·列车运行产热量第29-31页
     ·人员散热量和散湿量第31页
     ·站台、区间隧道照明散热及车站附属设备发热量第31-32页
     ·地铁活塞风引起的热量增加与散失第32页
     ·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引起的热量增加与散失第32页
     ·地铁围护结构的蓄热与蓄冷效应第32-33页
     ·屏蔽门在列车停站时开启,导致站台与隧道环境暂时换热第33-34页
   ·列车运行模拟第34-35页
   ·列车运行产热量第35-44页
     ·列车运行阻力第35页
     ·列车运行阻力产热量第35-36页
     ·列车产热量过程法计算第36-43页
     ·列车运行发热量在区间隧道和站台间的热量分配第43-44页
   ·车站人员散热量和散湿量第44-46页
   ·地铁系统内照明、设备产生的热量第46-47页
   ·地铁活塞风引起的热量增加与散失第47-48页
   ·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引起的热量增加与散失第48-49页
   ·地铁围护结构的蓄热与蓄冷效应第49-50页
   ·屏蔽门在列车停站时开启,导致站台与隧道环境暂时换热第50页
   ·湿量分析第50-52页
     ·围护结构表面散湿第50-51页
     ·人体散湿第51页
     ·出入口渗透产湿量第51-52页
     ·屏蔽门开启时间对流产湿量第52页
   ·热平衡方程第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地铁车站现场测试与数据模拟第54-76页
   ·地铁车站测试概况第54-58页
     ·测试安排第54-56页
     ·测试仪器第56-57页
     ·测试方法第57-58页
   ·屏蔽门系统和闭式系统数据分析第58-61页
     ·站台层、站厅层断面温度场、速度场分析第58-60页
     ·楼梯口断面速度场分析第60-61页
     ·出入口断面速度场比较第61页
   ·屏蔽门系统楼梯口模拟与测试数据分析第61-66页
     ·楼梯口气流瞬时速度模拟分析第62-63页
     ·楼梯口气流逐时速度模拟分析第63-64页
     ·楼梯口逐时换气量与换热量的模拟分析第64-66页
   ·三种环控系统出入口模拟与测试数据分析第66-74页
     ·屏蔽门系统出入口温湿度分析第67-68页
     ·出入口气流瞬时速度模拟分析第68-69页
     ·出入口气流逐时速度模拟第69-71页
     ·出入口逐时换气量与换热量的模拟分析第71-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5章 地铁车站三种环控系统的能耗分析第76-88页
   ·地铁系统的环控运行能耗现状第76-77页
   ·三种环控系统能耗差异的影响因素第77-78页
   ·地铁车站通风系统能耗分析第78-79页
     ·地铁通风系统及空调系统的运行方式第78页
     ·UPE/OTE风机与TVF风机的能耗分析第78-79页
   ·三种环控系统空调冷负荷比较第79-82页
   ·地铁车站空调冷负荷逐时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2-86页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结论第88-89页
   ·展望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FPGA的便携式振动频谱分析仪的设计
下一篇:基于舰载飞机的飞推综合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