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序言 | 第7-10页 |
传统民歌与文化旅游 | 第7页 |
前人研究情况 | 第7-8页 |
选题意义及写作目的 | 第8-9页 |
实地考察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民歌传播土壤的转型 | 第10-22页 |
一、原生存土壤的瓦解 | 第10-13页 |
1.民歌在原生存土壤中与民俗生活的关系 | 第10-12页 |
2.社会变革对原生存土壤的破坏 | 第12-13页 |
二、新土壤的出现:文化旅游的兴起 | 第13-17页 |
1.政府发展经济的新理念 | 第13-15页 |
2.大众生活的精神需要 | 第15-16页 |
3.民歌在文化旅游中的优势 | 第16-17页 |
三、传播新机制的构建 | 第17-22页 |
1.传播场所 | 第17-19页 |
2.经营理念 | 第19-20页 |
3.运作模式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民歌演唱群体的转型 | 第22-31页 |
一、传播土壤转换的驱动 | 第22-23页 |
1.原生态民歌演唱群体的特征 | 第22页 |
2.文化旅游使传播土壤与传统民俗生活相脱离 | 第22-23页 |
3.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农民阶层分化 | 第23页 |
二、演唱群体的转型类别 | 第23-27页 |
1.民歌传播中的角色转换 | 第24-25页 |
2.文化市场中的角色扮演 | 第25-26页 |
3.文化市场人事建制 | 第26-27页 |
三、对民歌传播的调试作用 | 第27-31页 |
1.传播者与"把关人"的分离 | 第27-28页 |
2.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并存时的维模平衡 | 第28-30页 |
3.审美标准、价值评判的转变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民歌演唱方式的转型 | 第31-46页 |
一、近似原生型 | 第31-36页 |
1.与原生态相同之处:演出场所、表演方式、音乐形态 | 第31-35页 |
2.与原生态不同之处:时间、内容、体裁 | 第35-36页 |
二、仿原生型:模仿原生民俗风貌 | 第36-43页 |
1.对原生态的模仿 | 第36-39页 |
2.新元素 | 第39-43页 |
三、艺术重构型 | 第43-46页 |
1.演唱风格流行化 | 第43-44页 |
2.音乐元素综合化 | 第44页 |
3.表演方式舞台化 | 第44-46页 |
第四部分:民歌社会功能的转型 | 第46-52页 |
一、商品功能 | 第46-47页 |
二、广告功能 | 第47-49页 |
三、娱乐功能 | 第49-50页 |
四、与大众文化生活的融汇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