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德育--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前言 | 第7-15页 |
| 第一章 课程德育:一个教育问题的滥觞 | 第15-56页 |
| 一、学校道德教育现状审思 | 第15-27页 |
| (一) 画地为牢 | 第15-18页 |
| (二) 道德的外衣 | 第18-21页 |
| (三) 神话的幻灭 | 第21-24页 |
| (四) 边缘化的德育课 | 第24-27页 |
| 二、课程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 第27-34页 |
| (一) 课程德育的内涵 | 第27-28页 |
| (二) 课程德育在实践中 | 第28-34页 |
| 三、课程德育的理论渊源 | 第34-48页 |
| (一)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和教学性教育 | 第34-42页 |
| (二) 涂尔干:基于教育入世情怀的道德教育思想 | 第42-48页 |
| 四、课程德育的时代必然性 | 第48-56页 |
| (一) 课程德育是培养完整的人的要求 | 第49-51页 |
| (二) 课程德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 第51-56页 |
| 第二章 课程知识与道德教育 | 第56-90页 |
| 一、课程知识的明理功能 | 第57-70页 |
| (一) 道德具有理性成分 | 第57-61页 |
| (二) 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第61-62页 |
| (三) 人文学科知识和科学学科知识的明理功能 | 第62-70页 |
| 二、课程知识的陶冶功能 | 第70-80页 |
| (一) 人文学科知识的陶冶功能 | 第70-73页 |
| (二) 科学学科知识的陶冶功能 | 第73-80页 |
| 三、整合:课程知识生命力的源泉 | 第80-90页 |
| (一) 课程知识与个人经验之整合与道德教育 | 第80-82页 |
| (二) 课程知识相互之整合与道德教育 | 第82-86页 |
| (三) 课程知识内在之整合与道德教育 | 第86-90页 |
| 第三章 课程实施与道德教育(上) | 第90-125页 |
| 一、知识的呈示 | 第90-97页 |
| (一) 营造“我的课堂” | 第90-96页 |
| (二) 使课程知识处于开放之中 | 第96-97页 |
| 二、表达的失谐 | 第97-125页 |
| (一) 话语的失谐 | 第97-107页 |
| 1、自卑乎?自危乎? | 第98-102页 |
| 2、从失谐到有谐 | 第102-107页 |
| (二) 方法的失谐 | 第107-125页 |
| 1、教室里的伙伴 | 第108-112页 |
| 2、杂语喧哗的教室 | 第112-118页 |
| 3、过真实的课堂生活 | 第118-125页 |
|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道德教育(下) | 第125-148页 |
| 一、课堂提问 | 第125-135页 |
| (一) 发问 | 第125-131页 |
| (二) 谁来回答问题? | 第131-132页 |
| (三) 道不尽的夸赞 | 第132-134页 |
| (四) 我有权沉默吗:一个“另类”的声音 | 第134-135页 |
| 二、纪律:一朵带刺的玫瑰 | 第135-148页 |
| (一) 来自现场的纪律报告 | 第135-138页 |
| (二) 纪律体现了基本的道德性情 | 第138-142页 |
| (三) 培养内在的纪律精神 | 第142-145页 |
| (四) 惩罚:引学生向何处? | 第145-148页 |
| 第五章 教师与课程德育 | 第148-179页 |
| 一、论作为道德教育资源的教师 | 第148-161页 |
| (一) 教师是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 | 第148-153页 |
| (二) 教师是道德楷模吗? | 第153-161页 |
| 二、教师形象的整合 | 第161-171页 |
| (一) 角色人和自然人 | 第161-165页 |
| (二) 教师:穿行在角色人与自然人之间 | 第165-168页 |
| (三) 新教师形象观 | 第168-171页 |
| 三、新教师形象观下的师生关系:全整型师生关系 | 第171-179页 |
| (一) 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 第173-174页 |
| (二) 师生之间的私人关系 | 第174-176页 |
| (三) 全整型师生关系:角色关系与私人关系的整合 | 第176-179页 |
| 结语:走向整合的课程德育 | 第179-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186页 |
| 附录 1 | 第186-189页 |
| 附录 2 | 第189-190页 |
| 附录 3 | 第190-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