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坚声乐作品创作初探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张坚及其作品创作情况介绍 | 第10-17页 |
第一节 张坚的生活经历及其作品创作总体介绍 | 第10-12页 |
一、张坚的工作及生活经历 | 第10页 |
二、作品创作总体介绍 | 第10-11页 |
三、张坚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张坚音乐作品创作简述 | 第12-17页 |
一、对张坚音乐创作有重要影响的人 | 第12-15页 |
二、张坚声乐作品总体情况介绍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张坚声乐作品中的题材类型 | 第17-28页 |
第一节 爱国爱党的声乐作品 | 第17-20页 |
一、歌颂祖国 | 第17-19页 |
二、歌颂党 | 第19页 |
三、盼归歌曲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军事题材的声乐作品 | 第20-24页 |
一、红军题材 | 第21-22页 |
二、现代军人题材 | 第22-23页 |
三、描写自卫反击战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儿童题材的声乐作品 | 第24-25页 |
第四节 环保题材的声乐作品 | 第25-26页 |
第五节 其他题材的声乐作品 | 第26-28页 |
一、影视题材 | 第26页 |
二、抗灾题材 | 第26-27页 |
三、行业歌曲 | 第27页 |
四、为诗词谱曲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张坚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 第28-36页 |
第一节 浓郁的民族特色 | 第28-33页 |
一、音乐要素中的民族风格 | 第28-31页 |
二、各民族风格特征的声乐作品 | 第31-33页 |
第二节 鲜明的时代感 | 第33-36页 |
一、改革开放前作品的时代感 | 第33-34页 |
二、改革开放后作品的时代感 | 第34页 |
三、近期作品的时代感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作曲技法的独特运用 | 第36-50页 |
第一节 旋律技法的灵活运用 | 第36-38页 |
一、旋律中装饰音的使用 | 第36-37页 |
二、民族素材在旋律中的体现 | 第37-38页 |
三、重复手法在旋律中的运用 | 第38页 |
第二节 和声手法的大胆突破 | 第38-41页 |
一、“音块”的使用 | 第39页 |
二、“镜式和声”的使用 | 第39-41页 |
第三节 不拘一格的曲式应用 | 第41页 |
第四节 复调手法的灵活运用 | 第41-43页 |
一、倒影手法 | 第41-42页 |
二、逆行手法 | 第42-43页 |
第五节 配器的大胆创新 | 第43-44页 |
第六节 独特的创作手法 | 第44页 |
第七节 素材的节省 | 第44-46页 |
第八节 调式调性的运用 | 第46-48页 |
一、巧妙的转调 | 第46-47页 |
二、多调性的运用 | 第47-48页 |
第九节 词曲的巧妙结合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张坚先生声乐作品创作的合作者 | 第50-53页 |
第一节 歌词的合作者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曲谱的合作者 | 第51-53页 |
第六章 张坚先生的重要作品和事件介绍 | 第53-56页 |
第一节 大型歌舞《西藏之光》 | 第53-54页 |
一、《西藏之光》诞生的背景 | 第53页 |
二、《西藏之光》的主要节目和创作者 | 第53页 |
三、《西藏之光》的成就 | 第53-54页 |
四、《西藏之光》产生的影响 | 第54页 |
第二节 天府之恋——张坚民族作品音乐会 | 第54-56页 |
一、作品音乐会简介 | 第54页 |
二、音乐会的乐曲构成 | 第54-55页 |
三、音乐会产生的反响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