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
第1章 绪论 | 第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当代人际交往的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12-14页 |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人际交往 | 第12-13页 |
·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 第13页 |
·消除交往障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13-14页 |
·本文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心理分析 | 第16-25页 |
·人际交往及与心理学的联系 | 第16-18页 |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 第16-17页 |
·人际交往与心理学 | 第17-18页 |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类型 | 第18-20页 |
·亲子关系 | 第18页 |
·师生关系 | 第18-19页 |
·同学关系 | 第19页 |
·同乡关系 | 第19页 |
·恋爱关系 | 第19-20页 |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 第20-22页 |
·交往愿望强烈 | 第20页 |
·交往的平等性 | 第20-21页 |
·交往注重感情 | 第21页 |
·交往富于理想性 | 第21页 |
·交往的时代性 | 第21-22页 |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动机 | 第22-24页 |
·通过交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 第22页 |
·展示自我价值,获得自尊心与自信心 | 第22-23页 |
·在交往中增进对他人和自己的了解 | 第23页 |
·获得积极经验,为未来发展创造机会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障碍及调适 | 第25-44页 |
·社会认知及其分类 | 第25-26页 |
·大学生人际认知偏差及调适 | 第26-35页 |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首因效应 | 第26-28页 |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近因效应 | 第28-29页 |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晕轮效应 | 第29-31页 |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刻板印象 | 第31-32页 |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投射效应 | 第32-33页 |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经验效应 | 第33-34页 |
·大学生人际认知偏差的调适 | 第34-35页 |
·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及矫正 | 第35-43页 |
·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种类 | 第36-38页 |
·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 | 第38-40页 |
·塑造完美自我的方法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人格问题及调适 | 第44-60页 |
·人格概述 | 第44-45页 |
·大学生的气质与人际交往 | 第45-48页 |
·大学生的气质类型 | 第45-46页 |
·大学生气质特点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 第46-47页 |
·正确对待气质 | 第47-48页 |
·大学生的性格与人际交往 | 第48-53页 |
·性格的分类 | 第49-51页 |
·大学生性格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 第51页 |
·优化自我性格 | 第51-53页 |
·大学生的情绪与人际交往 | 第53-59页 |
·大学生交往的情绪特征 | 第53-55页 |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情绪 | 第55-57页 |
·情绪的自我调节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 | 第60-68页 |
·团体心理训练是全方位的实践 | 第60-62页 |
·认知方面的实践 | 第60-61页 |
·行为方面的实践 | 第61页 |
·情绪表达方面的实践 | 第61-62页 |
·团体心理训练的理论依据 | 第62-63页 |
·社会学习理论 | 第62-63页 |
·群体动力学理论 | 第63页 |
·人际沟通理论 | 第63页 |
·团体心理训练的技巧和方法 | 第63-67页 |
·优化形象训练 | 第63-64页 |
·接纳训练 | 第64-65页 |
·平等相容训练 | 第65-66页 |
·通力合作训练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