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第一节 依恋综述 | 第14-25页 |
一、依恋理论 | 第14-22页 |
二、依恋、家庭与物质滥用 | 第22-25页 |
第二节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矫治 | 第25-42页 |
一、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在戒毒中的应用 | 第25-32页 |
二、我国大陆与港台地区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心理矫治实践 | 第32-39页 |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 第39-42页 |
第二章 研究构想 | 第42-44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42页 |
第二节 研究构想 | 第42-4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42-43页 |
二、研究历程 | 第4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第三章 量的研究 | 第44-52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44-45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46-52页 |
一、被试的依恋状况 | 第46-48页 |
二、被试的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 | 第48-52页 |
第四章 质的研究 | 第52-96页 |
第一节 深度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第52-55页 |
一、访谈提纲编制 | 第52-53页 |
二、访谈过程 | 第53-54页 |
三、访谈资料整理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吸毒或复吸的依恋风险因素 | 第55-68页 |
一、童年期不良家庭教育 | 第56-60页 |
二、青春期不良依恋关系 | 第60-63页 |
三、青年期缺失亲密关系 | 第63-64页 |
四、消极自我工作模型 | 第64-66页 |
五、异化的安全基地 | 第66-68页 |
第三节 个案研究 | 第68-96页 |
个案一:安全型依恋 | 第68-76页 |
个案二:冷漠型依恋 | 第76-81页 |
个案三:恐惧型依恋 | 第81-88页 |
个案四:专注型依恋 | 第88-94页 |
个案追踪与总评析 | 第94-96页 |
第五章 团体心理辅导 | 第96-148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96-103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96-98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98-100页 |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课程设计 | 第100-103页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第103-148页 |
一、量的研究 | 第103-108页 |
二、成员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 | 第108-113页 |
三、成员的收获与成长 | 第113-121页 |
四、接见中的行为观察 | 第121-125页 |
五、萨提亚治疗模式的实践及其适用性分析 | 第125-148页 |
第六章 总讨论 | 第148-157页 |
第一节 男性强戒人员成人依恋的特征 | 第148-149页 |
一、依恋的层次网络单薄 | 第148页 |
二、父母依恋占重要地位 | 第148-149页 |
三、“好父亲”更可能协助儿子戒断毒瘾 | 第149页 |
第二节 安全型依恋强戒人员的依恋缺陷 | 第149-151页 |
一、主要依恋对象的疏离 | 第149-150页 |
二、主要依恋对象的溺爱 | 第150-151页 |
三、不良同伴依恋占主导 | 第151页 |
第三节 男性强戒人员的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积极效果 | 第151-153页 |
一、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依恋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 第151-152页 |
二、团体心理辅导这一形式营造了良好依恋所需的安全感 | 第152-153页 |
第四节 家属与戒毒人员的相处之道 | 第153-157页 |
一、家属与不同依恋类型戒毒人员的相处 | 第153-154页 |
二、家属对戒毒人员的五项关爱 | 第154-15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57-158页 |
第八章 不足与展望 | 第158-160页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8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158-160页 |
附录 | 第160-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0页 |
后记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