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流失风险评估模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11-12页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2章 理论综述 | 第13-20页 |
·企业“人才”与“人才流失 | 第13页 |
·人才流失学说 | 第13-18页 |
·马奇和西蒙模型 | 第13-14页 |
·普莱斯模型 | 第14-15页 |
·莫布雷中介链模型 | 第15页 |
·报酬组合——人才流失模型 | 第15-17页 |
·人才流失模型比较 | 第17-18页 |
·人力资源流失的现状 | 第18-20页 |
第3章 企业人才流失风险识别 | 第20-36页 |
·企业人才流失成因的识别 | 第20-26页 |
·企业人才流失的外部因素 | 第20-21页 |
·企业人才流失的企业因素 | 第21-24页 |
·企业人才流失的个人因素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页 |
·企业人才流失的过程识别 | 第26-29页 |
·抱怨阶段 | 第27页 |
·倦怠阶段 | 第27页 |
·抗拒阶段 | 第27-28页 |
·离职阶段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企业人才流失后果的识别 | 第29-36页 |
·企业人才流失会给企业带来的显性成本 | 第29-33页 |
·企业人才流失会给企业带来的隐性成本 | 第33-36页 |
第4章 企业人才流失风险识别模型设计 | 第36-46页 |
·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介绍 | 第36-37页 |
·层次分析法(AHP)介绍 | 第36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介绍 | 第36-37页 |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7页 |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7-38页 |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进行综合评价 | 第38-41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第38-40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势 | 第40-41页 |
·企业人才流失风险评估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1-46页 |
·企业人才流失风险评估模型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1页 |
·企业人才流失风险评估模型指标的研究现状 | 第41-42页 |
·企业人才流失风险评估模型指标选取的依据 | 第42-43页 |
·企业人才流失风险评估模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情况 | 第43页 |
·企业人才流失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43-45页 |
·企业人才流失风险评估模型指标的解释 | 第45-46页 |
第5章 企业人才流失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 | 第46-57页 |
·大庆电力集团简介 | 第46页 |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46-53页 |
·权重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47-48页 |
·进行计算 | 第48-53页 |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 第53-57页 |
·建立单因素评价集 | 第53-55页 |
·一级模糊评价 | 第55页 |
·二级模糊评价 | 第55-56页 |
·三级模糊评价 | 第56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第6章 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管理对策 | 第57-65页 |
·树立危机意识,建立人才预警系统和动作机制 | 第57-62页 |
·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危机防范意识 | 第57-59页 |
·控制员工进入渠道,招聘合适的人才 | 第59-61页 |
·员工入职后的留人策略 | 第61-62页 |
·获取有效信息,及时挽救危机 | 第62-64页 |
·分析危机原因,防范危机重来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A 调研表一 | 第67-68页 |
附录B 调研表二 | 第68-69页 |
附录C 调研表三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