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学校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9页
导论第19-30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19-23页
  (一) 新课程引发的关于语文知识的争论第19-20页
  (二) 关于语文知识系统性与科学性的质疑第20-21页
  (三) 缄默知识理论及新的知识观的形成第21-23页
 二、研究问题聚焦第23-25页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第25-30页
  (一) 文献研究第26-27页
  (二) 个案研究第27-28页
  (三) 历史描述与演绎推理第28-30页
第一章 语文知识生产的本体第30-67页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第30-45页
  一、知识与知识观第30-33页
   (一) 对于知识的不同理解第30-32页
   (二) 关于知识观第32-33页
  二、学校语文知识第33-37页
  三、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第37-45页
   (一) 知识生产方式要素辨析第38-40页
   (二) 学校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第40-43页
   (三) 学校语文知识生产的特征分析第43-45页
 第二节 为什么要研究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第45-51页
  一、课程表现为知识的选择与呈现第45-46页
  二、被忽视的两个向度第46-47页
  三、关于语文学的论争第47-51页
   (一) 语文学:语文本体的追问第47-49页
   (二) 学术语文学与学校语文学之争第49-51页
 第三节 研究的文献综述第51-67页
  一、语文知识的建构历程第52-54页
  二、围绕语文知识问题展开的争论第54-63页
   (一) 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第55-56页
   (二)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第56-58页
   (三) 语文知识与科学化第58-61页
   (四) 知识教学与语感培养第61-62页
   (五) 近两年关于知识的论争第62-63页
  三、知识的重构与实践第63-67页
第二章 语文知识生产者第67-97页
 第一节 语文知识生产者概述第67-69页
 第二节 学术专家及其知识生产方式——曹文轩《外国小说欣赏》的个案分析第69-88页
  一、《外国小说欣赏》生产的语文知识第70-72页
  二、教材知识与学术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第72-79页
   (一) 教材内容对学术成果的借用第73-75页
   (二) 教材内容对学术研究的转化第75-77页
   (三) 教材内容对相关研究的吸纳与借鉴第77-79页
  三、相关知识的实用性分析举例第79-85页
   (一) 人物命运的重复第80-81页
   (二) 作品结构的重复第81-82页
   (三) 语言的重复第82页
   (四) 肖像的重复第82-83页
   (五) 意象的重复第83-85页
  四、学术专家知识生产生产方式及其反思第85-88页
   (一) 精选与简化第85-86页
   (二) 通俗与晓畅第86页
   (三) 过渡与衔接第86页
   (四) 转化与呈现第86-88页
 第三节 从反学科话语看语文知识生产——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知识生产第88-97页
  一、反学科知识话语及其知识生产方式第89-91页
   (一) 反学科知识话语第89-90页
   (二) 反学科知识话语的知识生产方式第90-91页
  二、教材所体现的反学科知识话语及其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第91-97页
   (一) 术语的更新第92-93页
   (二) 知识内容的更新第93-94页
   (三) 知识呈现的更新第94-97页
第三章 语文知识生产过程及生产方式第97-161页
 第一节 汉语知识生产方式第97-110页
  一、借鉴式语法知识生产第97-99页
  二、多主题审议的语法知识生产第99-102页
  三、综合式语法知识生产第102-106页
  四、语法知识生产方式及其反思第106-110页
 第二节 文学知识生产方式——以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的背景分析第110-120页
  一、汉语、文学分科的背景分析第110-112页
  二、汉语、文学分科的部署与进展第112-113页
  三、《红领巾》教学及其文学教学知识生产第113-116页
  四、分科教学时期文学知识的呈现第116-117页
  五、汉语文学分科时期文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思考第117-120页
   (一) 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文学知识生产:拿来与借鉴第117-118页
   (二) 汉语、文学分科的反思第118-120页
 第三节 文体知识的演变及其生产方式第120-139页
  一、古代文体知识及其演变第121-122页
  二、近代文体知识及其在学校的演变第122-131页
   (一) 教学文体初创时期第122-124页
   (二) 四大文体定型时期第124-127页
   (三) 四大文体分类的特点及其影响第127-129页
   (四) “应用文”文体研究第129-131页
  三、1949 年后对文体的分类第131-139页
   (一) 汉语文学分科前的文体分类第131-133页
   (二) 汉语、文学分科后的文体演变第133-139页
 第四节 教材删节与知识生产第139-145页
  一、教材的编选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意识形态第140-141页
  二、教材编选体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第141-143页
  三、教材编选追求某一局部的完整性第143-145页
 第五节 知识转化与知识生产第145-161页
  一、识字教学的现状第146-149页
   (一) 识字方法多样化第146-147页
   (二) 识字教材编写的无序化第147-149页
   (三) 识字教学研究的差异化第149页
  二、与识字教学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第149-155页
   (一) 关于汉字字种、字量和等级字表的研究第149-151页
   (二) 汉字字频研究与复现研究第151-153页
   (三) 构字与构词能力的研究第153-155页
  三、三套教材低年级用字情况分析第155-158页
   (一) 三套教材低年级教材字量比较第156页
   (二) 三套教材低年级教材字种比较第156-157页
   (三) 三套教材总字种、共用字种比较第157-158页
  四、比较与分析第158-159页
  五、反思与建议第159-161页
第四章 语文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第161-203页
 第一节 学科内部的发展与知识的积淀与更新——以《纪念刘和珍君》为例第163-178页
  一、什么是教材的助读文字第163-164页
  二、注释系统的传承第164-167页
   (一) 该不该注的问题第166-167页
   (二) 知识的继承性第167页
   (三) 知识的更新性第167页
  三、练习系统的演变第167-177页
   (一) 初创期(1949-1955)第167-169页
   (二) 沉寂期(1958-1963)第169-170页
   (三) 成熟期(1981-1987)第170-174页
   (四) 发展期(2004 以后)第174-177页
  四、教材积淀与知识内部生产的动力机制第177-178页
 第二节 学科外部机制引发的知识变革与发展——以口语交际能力研究为例第178-203页
  一、口语交际能力概说第179-184页
   (一) 口语交际能力提出的背景分析第179-181页
   (二) 什么是口语交际第181-184页
  二、理念掩映下空洞的知识第184-185页
   (一) 口语交际课程的缺失第184页
   (二) 口语交际知识的陈旧第184-185页
   (三) 口语交际内容的浅化第185页
  三、理念转变为现实的思考第185-200页
   (一) 口语交际知识与听说知识的关联性分析第186-191页
   (二) 口语交际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第191-200页
  四、学科外部力量及其语文知识生产的动力机制第200-203页
   (一) 外部力量是一种推动力而不是决定力第200页
   (二) 外部力量需要借助内部力量才能发挥作用第200-203页
第五章 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第203-236页
 第一节 教材中的知识呈现方式第204-220页
  一、语文知识在教材中呈现方式第204-214页
   (一) 1956 年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第205-206页
   (二) 1960 年版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第206-208页
   (三) 1963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第208-210页
   (四) 1963 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第210-211页
   (五) 1978 年版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第211-213页
   (六) 总结与反思第213-214页
  二、语文教材知识的编排方式第214-220页
   (一) 系统式呈现和随文式呈现第215-217页
   (二) 明晰式呈现和潜藏式呈现第217-219页
   (三) 螺旋式呈现和阶梯式呈现第219-220页
 第二节 教学参考书中知识呈现的对比分析第220-229页
  一、编写体例的比较第221页
  二、教学目标比较第221-222页
  三、课文理解比较第222-224页
  四、教学建议的比较第224-226页
  五、参考资料的比较第226-228页
  六、教学参考书知识呈现的反思与思考第228-229页
   (一) 教学参考书的定位是参考第228页
   (二) 教学参考书知识的呈现第228-229页
   (三) 教学参考书的使用对象是教师第229页
   (四) 对于教参编写者的思考第229页
 第三节 教案中知识的呈现第229-236页
  一、案例选择说明第230-231页
  二、比较与分析第231-233页
   (一) 设计流程比较第231-232页
   (二) 教学目标比较第232页
   (三) 教学内容比较第232-233页
   (四) 教学途径比较第233页
   (五) 知识内容的比较第233页
  三、反思与总结第233-236页
第六章 语文知识的传播与审议第236-258页
 第一节 知识传播与知识生产第236-246页
  一、媒介与知识生产第237-243页
   (一) 媒介与课程知识的传播第237-240页
   (二) 媒介与教学知识的传播第240-241页
   (三) 媒介与评价知识的传播第241-243页
  二、知识传播与媒体暴力第243-245页
  三、知识传播过程及其反思第245-246页
   (一) 知识的直接传播与间接传播第245-246页
   (二) 关注知识传播中的沉默者,唤醒教师个体知识第246页
 第二节 知识的审议第246-258页
  一、知识需要审议第248-250页
  二、知识由谁来审议第250-252页
  三、审议中的权力与分配第252-253页
  四、知识审议的原则第253-258页
   (一) 知识审议要关联人的视角第253-255页
   (二) 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结合第255-256页
   (三) 知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第256-258页
结语第258-260页
参考文献第260-269页
附录一:民国十年国语案例第269-272页
附录二:瞿卫华老师设计的教案第272-275页
附录三:1949 年前语文教材中有关知识的内容第275-280页
附录四:1949 年后语文教材中有关知识的内容第280-285页
后记第285-287页

论文共2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语文科文学课程内容研究
下一篇:初中科学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影响因素及环境研究--兼论课程实施的若干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