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文学课程内容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7页 | 
| 绪论 | 第17-37页 | 
| 第1节 研究缘起 | 第17-23页 | 
| ·为什么要研究文学教育 | 第17-18页 | 
| ·为什么要研究文学课程内容 | 第18-23页 | 
| 第2节 已有研究综述 | 第23-31页 | 
| ·语文课程内容研究综述 | 第23-28页 | 
| ·文学课程内容研究综述 | 第28-31页 | 
| 第3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1-37页 | 
| ·研究的问题 | 第31-3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32-34页 | 
| ·基本概念的解释 | 第34-36页 | 
|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 第一章 文学课程研究的基本定位 | 第37-72页 | 
| 第1节 文学教育研究的空间 | 第37-48页 | 
| ·“文学教育”的歧见与本相 | 第37-41页 | 
| ·文学教育研究的七个层面 | 第41-44页 | 
| ·文学教育研究的三种模式 | 第44-47页 | 
| ·文学教育研究的坐标系 | 第47-48页 | 
| 第2节 文学课程的存在形态 | 第48-54页 | 
| ·独立文学课程与非独立文学课程 | 第48-51页 | 
| ·显性文学课程与隐性文学课程 | 第51-54页 | 
| 第3节 语文科文学课程的特点 | 第54-59页 | 
| ·语文科文学课程的功能分类 | 第54-57页 | 
| ·语文科文学课程与语言课程的关系 | 第57-59页 | 
| 第4节 课程目标观照下的文学课程内容 | 第59-72页 | 
| ·目标错位与内容异化 | 第59-61页 | 
| ·单维目标与文学课程内容 | 第61-64页 | 
| ·三维目标与文学课程内容 | 第64-69页 | 
| ·内容要素分析框架概述 | 第69-72页 | 
| 上篇:课程层面的研究 | 第72-139页 | 
| 第二章 困境与出路:文学阅读课程内容探讨 | 第72-104页 | 
| 第1节 “类文学”阅读教学批判 | 第72-85页 | 
| ·“类文学”阅读教学的表现 | 第72-75页 | 
| ·“类文学”阅读教学的弊端 | 第75-81页 | 
| ·“类文学”阅读教学的成因 | 第81-85页 | 
| 第2节 “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之辨 | 第85-92页 | 
| ·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的区别 | 第86-89页 | 
| ·国外分类阅读教学的启示 | 第89-92页 | 
| 第3节 从“文学阅读教学”到“文学阅读能力教学” | 第92-104页 | 
| ·文学阅读教学:误区中的反思 | 第92-96页 | 
| ·文学阅读可教性因素分析 | 第96-98页 | 
| ·文学阅读可学性因素分析 | 第98-104页 | 
| 第三章 在反思中构建:文学写作课程内容分析 | 第104-139页 | 
| 第1节 “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批判 | 第104-117页 | 
| ·“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表现 | 第104-108页 | 
| ·“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弊端 | 第108-112页 | 
| ·“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成因 | 第112-117页 | 
| 第2节 “文学写作教学”与“文章写作教学”之辨 | 第117-125页 | 
| ·“文学写作”与“文章写作”的区别 | 第117-121页 | 
| ·国外分类写作教学的借鉴 | 第121-125页 | 
| 第3节 文学写作教学的缺失与构建 | 第125-139页 | 
| ·文学写作教学的结构性缺失 | 第125-128页 | 
| ·文学写作教学缺失的隐性逻辑 | 第128-134页 | 
| ·文学写作教学的价值与目标定位 | 第134-139页 | 
| 下篇:教材层面的研究 | 第139-271页 | 
| 第四章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 第139-188页 | 
| 第1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知识的形态演变 | 第139-151页 | 
| ·传统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 第139-141页 | 
| ·现代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 第141-146页 | 
| ·当代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 第146-151页 | 
| 第2节 语文教材中呈现的文学知识 | 第151-169页 | 
| ·文学知识的基本分类框架 | 第151-157页 | 
| ·文学知识类型的新探索 | 第157-161页 | 
| ·文学知识形态转换模型简说 | 第161-169页 | 
| 第3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知识的呈现 | 第169-188页 | 
| ·文学知识呈现方式变迁 | 第169-174页 | 
| ·国外文学知识呈现的趋势 | 第174-179页 | 
| ·文化生态设计:文学知识呈现的新理念 | 第179-188页 | 
| 第五章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定篇” | 第188-232页 | 
| 第1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定篇”的选择 | 第188-201页 | 
| ·文学“定篇”的特点 | 第188-192页 | 
| ·文学经典化与“定篇”的选择 | 第192-195页 | 
| ·文学“定篇”选择标准建构 | 第195-201页 | 
| 第2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定篇”的组合 | 第201-216页 | 
| ·文学“定篇”的存在方式 | 第202-205页 | 
| ·文学“定篇”的组合类型 | 第205-212页 | 
| ·文学“定篇”组合的关系模式 | 第212-216页 | 
| 第3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定篇”的阐释 | 第216-232页 | 
| ·文学“定篇”的阐释形态 | 第216-221页 | 
| ·文学“定篇”的阐释取向 | 第221-227页 | 
| ·文学“定篇”的阐释模式 | 第227-232页 | 
| 第六章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活动 | 第232-271页 | 
| 第1节 倡导“活动文学教育”的理念 | 第232-23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32-235页 | 
| ·“活动”与文学教育 | 第235-237页 | 
| ·“活动文学教育”的课程框架 | 第237-239页 | 
| 第2节 语文教材中设计的文学活动 | 第239-259页 | 
| ·文学活动的性质 | 第239-244页 | 
| ·文学活动的类型与功能 | 第244-253页 | 
| ·文学活动的内容目标陈述 | 第253-259页 | 
| 第3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活动的设计 | 第259-271页 | 
| ·“活动式文学课文”概念的引入 | 第259-261页 | 
| ·活动式文学课文的特点与设计模式 | 第261-266页 | 
| ·活动式文学课文的优化组合 | 第266-271页 | 
| 代结语:构建完整的文学课程内容 | 第271-2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0-290页 | 
| 后记 | 第290-2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