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训练对留守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21页 | 
| ·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 | 第12-13页 | 
| ·攻击行为研究 | 第13-17页 | 
| ·攻击行为定义 | 第13页 | 
| ·影响攻击行为的家庭因素 | 第13-15页 | 
| ·内隐攻击性研究 | 第15-17页 | 
| ·移情研究 | 第17-20页 | 
| ·移情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 第17-18页 | 
| ·移情训练 | 第18-19页 | 
| ·移情训练程序 | 第19-20页 |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0-21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21-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 4 研究一 留守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研究 | 第23-31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研究工具 | 第24页 | 
|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24页 | 
| ·研究结果 | 第24-29页 | 
|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总体状况比较 | 第24-25页 | 
| ·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 第25-26页 | 
| ·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性别和年级差异研究 | 第26-27页 | 
| ·父母外出类型对留守儿童攻击行为影响 | 第27-28页 | 
| ·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联系频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1页 | 
| 5 研究二 留守小学儿童内隐攻击性实验 | 第31-34页 | 
| ·实验被试 | 第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 ·实验程序和处理 | 第31-32页 | 
| ·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 ·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相关分析 | 第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6 研究三 移情训练对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 | 第34-41页 | 
|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 ·实验安排 | 第34-35页 | 
| ·实验变量 | 第35页 | 
| ·自变量 | 第35页 | 
| ·因变量 | 第35页 | 
| ·无关变量控制 | 第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 ·攻击行为量表 | 第35页 | 
| ·自编移情训练方案 | 第35-37页 | 
| ·实验结果 | 第37-39页 | 
| ·团体训练效果的主观评估 | 第39-40页 | 
| ·对团体训练整体效果的即时评价 | 第39页 | 
| ·半结构性访谈问卷的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7 总讨论 | 第41-49页 | 
| ·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总体状况讨论 | 第41-42页 | 
| ·背景变量对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性别、年级差异分析 | 第42页 | 
| ·父母外出类型的差异 | 第42-43页 | 
| ·与父母联系频率的差异 | 第43页 | 
| ·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讨论 | 第43-44页 | 
| ·留守儿童内隐攻击性状况的讨论 | 第44-45页 | 
| ·移情训练效果分析 | 第45-46页 | 
| ·从实验设计来看 | 第45-46页 | 
| ·从干预的理论基础来看 | 第46页 | 
| ·其他有效因子分析 | 第46页 | 
| ·团体训练的不足 | 第46-47页 | 
| ·建议 | 第47-48页 | 
| ·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建议 | 第47页 | 
| ·对教师和学校的建议 | 第47页 | 
| ·对看护人的建议 | 第47-48页 | 
| ·研究存在的局限及展望 | 第48-49页 | 
| 8 研究总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附录 | 第55-59页 | 
| 后记 | 第59-60页 |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