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师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预警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 ·问题提出和研究目的 | 第8-10页 |
| ·研究方法及章节结构 | 第10-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 ·师德 | 第12-15页 |
| ·高校教师师德综合评价 | 第15-18页 |
| ·高校教师师德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第2章 新时期高校师德 | 第20-28页 |
| ·新时期高校师德的科学内涵 | 第20-26页 |
| ·道德的本质 | 第20-21页 |
| ·利益相关性视角下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 | 第21-26页 |
| ·师德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 ·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价值导向 | 第26页 |
| ·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 第26页 |
| ·师德评价模型不合理 | 第26-27页 |
| ·缺乏动态综合评价机制 | 第27-28页 |
| 第3章 高校教师师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筛选 | 第28-44页 |
| ·建立高校教师师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 | 第28-30页 |
| ·高校教师师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第30-32页 |
| ·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2-33页 |
| ·指标的筛选 | 第33-44页 |
| ·专家咨询法简介 | 第33-35页 |
| ·筛选指标过程 | 第35-44页 |
| 第4章 高校教师师德综合评价指标权重体系建立 | 第44-56页 |
| ·建立高校教师师德综合评价指标权重体系的原则 | 第44-45页 |
| ·确定权重的方法 | 第45-47页 |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46页 |
| ·方法比较 | 第46-47页 |
| ·建立教师师德综合评价指标权重体系 | 第47-56页 |
|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47页 |
| ·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 第47-49页 |
| ·权重确定实例 | 第49-56页 |
| 第5章 高校教师师德综合评价模型及预警机制设计 | 第56-68页 |
| ·综合评价集结模型比较分析 | 第56-59页 |
| ·线性加权模型 | 第56-57页 |
| ·乘法加权模型 | 第57页 |
| ·兼顾"功能性"和"协调性"的综合评价模型 | 第57-59页 |
| ·评价主体的选择 | 第59页 |
| ·动态性评价实现 | 第59-60页 |
| ·基于基尼系数的师德综合评价预警机制设计 | 第60-68页 |
| ·基尼系数理论及其应用 | 第61-62页 |
| ·高校教师师德综合评价的基尼系数预警机制探讨 | 第62-63页 |
| ·师德基尼系数的计算与简析 | 第63-68页 |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8-72页 |
| ·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 ·思考与建议 | 第69-72页 |
| ·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 第69-70页 |
| ·师德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附录A | 第75-78页 |
| 附录B | 第78-79页 |
| 附录C | 第79-82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