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8-18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8-9页 |
| (一) 本研究导源于基础教育阶段发展学生学力的现实需要 | 第8页 |
| (二) 本研究启发于对现存课堂情境实况的反思 | 第8-9页 |
| (三) 本研究最终归咎于对学生学力形成过程的思考 | 第9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 (一) 国内外关于学力形成现状研究 | 第10-12页 |
| (二) 国内外对学力的评价研究 | 第12-13页 |
| (三) 关于学力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15页 |
| (四) 国内外关于促进学力发展的策略研究 | 第15-16页 |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18页 |
| (二) 观察法和访谈法 | 第18页 |
| (三) 案例分析法 | 第18页 |
| 第二部分 学力生成的理论探索 | 第18-30页 |
| 一、学力的界定 | 第18-23页 |
| (一) 几种现代学力观的诠释 | 第18-21页 |
| (二) 对各种学力观的整合 | 第21-23页 |
| 二、学力的生成 | 第23-30页 |
| (一) 生成的释义 | 第23页 |
| (二) 学力生成的立论基础 | 第23-25页 |
| (三) 学力生成的基本特征 | 第25-28页 |
| (四) 学力生成的规则 | 第28-30页 |
| 第三部分 学生学力所依托的课堂情境实况观察 | 第30-41页 |
| 一、研究的准备 | 第30-32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 (二) 方法的选择 | 第30页 |
| (三) 样本的选取 | 第30-31页 |
| (四) 资料的收集 | 第31-32页 |
| 二、课堂情境常态的现实观察 | 第32-41页 |
| (一) 主体间交互的课堂气氛实况 | 第32-35页 |
| (二) 教师“教”的情境实况 | 第35-39页 |
| (三) 学生“学”的情境实况 | 第39-41页 |
| 第四部分 现存课堂情境影响学力生成的原因分析 | 第41-47页 |
| 一、外部原因 | 第41-43页 |
| (一) 外在制度对课堂的规约 | 第41-42页 |
| (二) 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 | 第42页 |
| (三) 传统律规性教学的行为规定 | 第42-43页 |
| 二、内部原因 | 第43-47页 |
| (一) 教师的原因 | 第43-45页 |
| (二) 学生的原因 | 第45-47页 |
| 第五部分 促进学力生成的课堂实践建议 | 第47-53页 |
| 一、对于课堂情境的关注 | 第47-50页 |
| (一) 保持课堂情境的常态 | 第47-48页 |
| (二) 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情境 | 第48页 |
| (三) 营造师生情感互动的课堂情境 | 第48-49页 |
| (四) 触发持续的课堂情境兴趣 | 第49-50页 |
| 二、对教师自身的关注 | 第50-52页 |
| (一) 确立预设服务于生成的课堂生成观 | 第50页 |
| (二) 选取适时激励的评价策略 | 第50页 |
| (三) 尝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 第50-51页 |
| (四) 积极获取教学智慧 | 第51-52页 |
| 三、对学生的关注 | 第52-53页 |
| (一)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 第52页 |
| (二) 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第52页 |
| (三)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附录一:课堂观察表 | 第55页 |
|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 第55页 |
| 附录三:学生访谈提纲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