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中的吴宓诗学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6页 |
导论 | 第16-43页 |
第一节 关键词界定与题目解析 | 第16-29页 |
一 诗学 | 第16-19页 |
二 现代性 | 第19-29页 |
第二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现状 | 第29-43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29-3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31-43页 |
第一章 整合的文化现代性理路 | 第43-93页 |
第一节 激进与保守:两种文化现代性思路的缠斗 | 第43-68页 |
一 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性的单维体认 | 第44-54页 |
二 文化保守主义:对现代性的另类体认 | 第54-68页 |
第二节 吴宓诗学理论的文化视域 | 第68-83页 |
一 关学:吴宓文化思想的中学渊源 | 第69-74页 |
二 新人文主义:吴宓文化思想的西学渊源 | 第74-83页 |
第三节 吴宓和《学衡》:整合的文化现代性理路 | 第83-93页 |
一 文化立场的分歧 | 第84-87页 |
二 富有现代色彩的文化保守主义 | 第87-90页 |
三 对现代文化理想的另一种叩问 | 第90-93页 |
第二章 整合:吴宓诗学思想的基本理论特征 | 第93-129页 |
第一节 中西古今诗学资源的整合 | 第94-111页 |
一 对新旧文学的再认识 | 第96-100页 |
二 寻找结"和"点 | 第100-103页 |
三 "三境"说:整合中西古今诗学思想的典范 | 第103-111页 |
第二节 "自律"与"他律"的整合 | 第111-129页 |
一 文学道德观:社会"他律"性研究 | 第112-117页 |
二 文字审美观:文学"自律"性研究 | 第117-123页 |
三 以"自律"整合"他律" | 第123-129页 |
第三章 吴宓诗学批评实践 | 第129-187页 |
第一节 批评标准与方法 | 第129-138页 |
一 道德与审美:吴宓诗学批评的两重标准 | 第130-132页 |
二 游走在理性与诗情之间 | 第132-134页 |
三 义理派的文学批评方法 | 第134-138页 |
第二节 吴宓的诗歌批评实践 | 第138-157页 |
一 情道兼顾 | 第140-149页 |
二 新旧兼容 | 第149-157页 |
第三节 吴宓的小说批评实践 | 第157-187页 |
一 现代小说批评滥觞期的三种批评模式 | 第159-166页 |
二 吴宓的《红楼梦》批评 | 第166-180页 |
三 "理想小说":吴宓小说批评的核心概念 | 第180-187页 |
第四章 吴宓诗学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困顿命运 | 第187-220页 |
第一节 吴宓诗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187-208页 |
一 对新文学阵营文学观念的理论纠偏意义 | 第187-197页 |
二 与其他文化保守主义者相比所具备的独特性 | 第197-208页 |
第二节 困顿命运的背后 | 第208-220页 |
一 宏观历史文化语境的选择 | 第209-214页 |
二 吴宓诗学思想的局限性 | 第214-220页 |
结语:吴宓诗学思想与当下文论现代性建设的链接 | 第220-223页 |
附录 吴宓生平大事及主要著述年表 | 第223-240页 |
参考文献 | 第240-251页 |
致谢 | 第251-2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252-25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