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1页 |
绪论 | 第21-37页 |
第一节 叶嘉莹的学术生涯 | 第21-25页 |
第二节 叶嘉莹诗学思想渊源 | 第25-31页 |
第三节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诠释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31-37页 |
第一章 叶嘉莹对中国传统诗学的坚持与继承 | 第37-68页 |
第一节 张惠言与王国维的说词方式 | 第37-48页 |
一、张惠言说词方式 | 第37-42页 |
二、王国维说词方式 | 第42-44页 |
三、叶嘉莹的说词理论建构 | 第44-48页 |
第二节 王国维对叶嘉莹的影响研究 | 第48-64页 |
一、超功利的文学观 | 第50-52页 |
二、评赏作品之价值标准 | 第52-55页 |
三、诗学诠释方法 | 第55-58页 |
四、王国维影响下的叶嘉莹诗学理论 | 第58-64页 |
1、立足传统文化,借照西方理论 | 第58-63页 |
2、以生命体悟诗学 | 第63-64页 |
第三节 叶嘉莹对传统的超越 | 第64-68页 |
第二章 叶嘉莹古典诗词鉴赏理论对西方文论的借鉴与融会 | 第68-96页 |
第一节 叶嘉莹对花间词双性特质的解读 | 第70-82页 |
一、花间词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71-73页 |
二、叶嘉莹对花间词美学特质的解读 | 第73-82页 |
1、花间词中的女性形象 | 第73-75页 |
2、花间词中的女性语言 | 第75-77页 |
3、花间词包含的"双性人格"美学特质 | 第77-80页 |
4、花间词幽微要眇的"言外之潜能" | 第80-82页 |
第二节 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细读" | 第82-87页 |
第三节 被植入传统诗学的西方文论 | 第87-96页 |
第三章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诠释体系中的"兴发感动"说 | 第96-117页 |
第一节 "兴发感动"的文学创作理论 | 第97-109页 |
一、"兴发感动"说的理论渊源 | 第97-101页 |
二、"兴发感动"的表现方式 | 第101-104页 |
三、"兴发感动"三种境界之比较 | 第104-105页 |
四、"能感之"与"能写之" | 第105-109页 |
1、"能感之" | 第106-107页 |
2、"能写之" | 第107-108页 |
3、两种要素之关系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兴发感动"的文学接:受理论 | 第109-113页 |
第三节 "兴发感动"的文学表达方式 | 第113-117页 |
第四章 "要眇宜修"之美——叶嘉莹对词之美感特质的诠释 | 第117-142页 |
第一节 词之为体的渊源流变——歌辞之词 诗话之词 赋化之词 | 第117-129页 |
一、歌辞之词 | 第118-120页 |
二、诗化之词 | 第120-124页 |
三、赋化之词 | 第124-127页 |
四、叶嘉莹词学理论的贡献及意义 | 第127-129页 |
第二节 "要眇宜修"之美——词的美感特质 | 第129-132页 |
一、"要眇宜修"之美概说 | 第129-130页 |
二、叶嘉莹对"要眇宜修"之美的体认与发展 | 第130-132页 |
第三节 词的弱德之美——叶嘉莹对"要眇宜修"之美的深化 | 第132-142页 |
结语 | 第142-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3-15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