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绪论 问题与方法 | 第16-33页 |
第一节 对象:延安文学传播形态 | 第16-20页 |
第二节 问题: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 | 第20-23页 |
第三节 方法: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的嫁接 | 第23-27页 |
第四节 资源:延安文学传播的理论框架与模式 | 第27-33页 |
第一章 封闭与开放:延安文学传播系统存在之场域 | 第33-62页 |
第一节 封闭:传播系统的独立自在性 | 第33-44页 |
第二节 开放:传播系统的内外互联性 | 第44-52页 |
第三节 创新:传播系统的文化追求 | 第52-62页 |
第二章 个体与组织:延安文学传播主体的工农兵化 | 第62-108页 |
第一节 文学自由与政治规范:知识分子作家的传播心态与身份改造 | 第62-85页 |
第二节 创作与传播方向的确立:本土作家作为旗帜 | 第85-90页 |
第三节 文学传播主体的最大化:延安文学创作的生力军 | 第90-97页 |
第四节 文学传播的“把关人”:领导层的文学传播观念与创作实践成为主流 | 第97-108页 |
第三章 “小众”与“大众”:延安文学的受众研究 | 第108-134页 |
第一节 编码与解码:延安文学接受主体的类型生成 | 第108-113页 |
第二节 自由与过度自由:知识分子作为“小众”的文学接受主体 | 第113-123页 |
第三节 “大众”的生成与繁盛:延安文学受众的大众化追求 | 第123-134页 |
第四章 期刊与副刊:延安文学主要传播媒介构成景观 | 第134-165页 |
第一节 期刊 | 第135-140页 |
第二节 副刊与《解放日报》“文艺”副刊 | 第140-157页 |
第三节 图书出版及其他媒介 | 第157-165页 |
第五章 组织与控制:延安文学传播的“四级控制模式” | 第165-193页 |
第一节 延安文学传播的控制理念 | 第165-169页 |
第二节 延安文学传播的组织特色 | 第169-176页 |
第三节 延安文学的运动式传播策略 | 第176-184页 |
第四节 延安文学传播的媒体控制 | 第184-193页 |
结论 | 第193-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5页 |
致谢 | 第205-2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6-20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