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对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 第9页 |
·研究个案的选择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1页 |
·“订单式”培养 | 第11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1-12页 |
·个案分析法 | 第12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2页 |
·访谈法 | 第12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研究动态与分析 | 第13-22页 |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的产生、研究动态与分析 | 第13-16页 |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的产生 | 第13页 |
·当前国内“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目前国内“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15-16页 |
·国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与分析 | 第16-22页 |
·国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 | 第17-19页 |
·国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第19-22页 |
第三章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 | 第22-28页 |
·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22-23页 |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 | 第23页 |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 第23页 |
·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 第23-25页 |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 第24页 |
·高职院校急需寻求合作,要求引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 第24-25页 |
·企业有主动的人力资源开发需求,也要求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 第25页 |
·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 | 第25-28页 |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招生、教学和就业工作 | 第25-26页 |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用人质量的提高 | 第26-27页 |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个案剖析 | 第28-41页 |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个案介绍 | 第28-34页 |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 第28-30页 |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和运行机制 | 第30-34页 |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与分析 | 第34-41页 |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与成功经验 | 第34-37页 |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第五章 当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若干问题 | 第41-45页 |
·政府有效运营机制尚未形成 | 第41-42页 |
·缺乏政策支持和引导 | 第41页 |
·缺乏法律法规的指导 | 第41页 |
·缺乏财政经费支持 | 第41-42页 |
·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矛盾 | 第42-43页 |
·某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需求方面存在矛盾 | 第42页 |
·高职院校与“订单”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矛盾 | 第42页 |
·高职院校与“订单”企业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矛盾 | 第42-43页 |
·高职院校与“订单”企业在“订单”落实方面存在矛盾 | 第43页 |
·高职院校与“订单”企业在培养经费方面存在矛盾 | 第43页 |
·学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 第43-45页 |
·“订单”学生就业适应性相对较弱 | 第43-44页 |
·部分“订单”学生进取心相对不足 | 第44页 |
·“订单”学生再深造相对较难[34]29 | 第44-45页 |
第六章 进一步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 第45-51页 |
·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 第45-46页 |
·从法律角度建立起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 第45-46页 |
·教育主管部门需加强各方面支持工作 | 第46页 |
·对学校的建议 | 第46-49页 |
·注重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 | 第47页 |
·努力获取“订单”保障校企合作顺利开展 | 第47-48页 |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48页 |
·形成“双证融通”的教学体系 | 第48页 |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 第48页 |
·强化诚信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 第48-49页 |
·对企业的建议 | 第49-51页 |
·制定具体岗位目标和要求,使教学有的放矢[39] | 第49页 |
·积极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 | 第49-50页 |
·提供模拟工作岗位,加强工学结合 | 第50页 |
·及时评价、反馈人才培养效果 | 第50-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