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工程环境和设计原则概述 | 第13-22页 |
·工程的区域性环境概况 | 第13-15页 |
·规划中的新建黄河特大桥一带情况介绍 | 第13-15页 |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第15页 |
·规划桥址区对于线路规划和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 | 第15-16页 |
·沿线排灌、水工建筑和水利工程现状和规划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 | 第15页 |
·沿线水陆交通、地下管线现状及其规划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 | 第15页 |
·城市规划对铁路桥涵建筑的要求 | 第15-16页 |
·既有铁路桥涵概况 | 第16-17页 |
·老黄河特大桥的病害 | 第16页 |
·混凝土桥梁裂缝严重 | 第16页 |
·沿线水害情况 | 第16页 |
·既有桥涵孔径的核对情况 | 第16页 |
·大中桥水文勘测的方法及计算说明 | 第16页 |
·小流域流量计算公式验证情况及计算公式的采用 | 第16-17页 |
·主要设计原则 | 第17-20页 |
·设计洪水频率 | 第17页 |
·设计活载 | 第17页 |
·通航净空(含流筏净空)及建筑限界 | 第17页 |
·既有桥涵利用、加固及改建的原则,以及对桥涵封闭的意见 | 第17页 |
·新建桥涵式样、孔径、基础类型的选择及接长涵洞的有关规定 | 第17-19页 |
·建筑材料选用的初步意见 | 第19页 |
·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和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及试验项目的意见 | 第19-20页 |
·特殊地区桥涵的设计原则 | 第20页 |
·湿陷性黄土地区 | 第20页 |
·地震区 | 第20页 |
·桥涵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 | 第20-22页 |
第2章 黄河特大桥概述 | 第22-37页 |
·既有铁路桥概况 | 第22-23页 |
·既有桥的病害及分析研究 | 第23-24页 |
·运营状况 | 第23页 |
·存在主要问题 | 第23-24页 |
·新桥建设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 第24-25页 |
·新桥桥址的环境条件 | 第25-31页 |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河道概况 | 第26-27页 |
·水文泥沙特征 | 第27页 |
·三门峡水库运用和库区淤积情况 | 第27-29页 |
·河道淤积与未来设计水位 | 第29-30页 |
·暴雨洪水特性 | 第30-31页 |
·桥址处设计水位及其他现状的影响 | 第31-34页 |
·桥址处设计水位的考虑 | 第31-32页 |
·冰凌的影响 | 第32页 |
·桥址段的塌岸与防护工程的影响 | 第32-33页 |
·关于桥址区内水利工程及其他设施的影响 | 第33页 |
·关于桥址区内水利枢纽规划的影响 | 第33页 |
·关于桥址区内河道整治工程规划的影响 | 第33-34页 |
·区域范围既有或规划黄河大桥等建筑物的影响 | 第34页 |
·桥址区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影响等条件 | 第34-37页 |
·底层岩性特征 | 第34-35页 |
·地质构造特点 | 第35页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35-36页 |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分布 | 第36页 |
·气象和地震条件 | 第36-37页 |
第3章 桥位和桥型的方案比选 | 第37-49页 |
·主要技术标准 | 第37页 |
·桥位方案的比选 | 第37-41页 |
·工可方案概述 | 第37-39页 |
·补充工可局部桥位方案比较 | 第39-40页 |
·鉴定后修改工可局部桥位方案比较 | 第40-41页 |
·黄河特大桥桥跨方案选择 | 第41-42页 |
·黄河特大桥总体设计 | 第42-43页 |
·总体设计原则 | 第42-43页 |
·高程控制 | 第43页 |
·主桥布置 | 第43页 |
·引桥布置 | 第43页 |
·主要桥式方案比较和建议意见 | 第43-49页 |
·桥式的比选 | 第43-44页 |
·补充方案设计思路 | 第44-49页 |
第4章 新黄河特大桥的设计 | 第49-77页 |
·主桥的设计内容 | 第49-53页 |
·主桥梁体设计概况 | 第49-50页 |
·主桥梁体节点设计 | 第50-51页 |
·节点混凝土与钢构件之间的链接方式 | 第51-53页 |
·体外预应力钢束布置形式 | 第53页 |
·下部结构 | 第53页 |
·钢混空腹桥的结构分析计算 | 第53-64页 |
·设计荷载 | 第60页 |
·静力分析结果 | 第60-61页 |
·动力分析结果 | 第61-64页 |
·连续刚构桥主桥的对比分析 | 第64-72页 |
·比较方案的桥跨布置 | 第64页 |
·比较方案的结构体系 | 第64页 |
·比较方案的构造 | 第64-66页 |
·连续刚构结构分析 | 第66-67页 |
·连续刚构结构的抗震延性分析 | 第67-72页 |
·空腹式箱梁桥与砼连续刚构桥方案的比较 | 第72-73页 |
·静力特性的比较 | 第72页 |
·动力特性的比较 | 第72页 |
·地震作用的比较 | 第72-73页 |
·工程数量的对比 | 第73页 |
·施工难度及进度的对比 | 第73页 |
·结论 | 第73页 |
·引桥设计内容 | 第73-77页 |
·引桥上部结构 | 第73-76页 |
·引桥下部结构 | 第76-77页 |
第5章 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和待解决的问题 | 第77-81页 |
·环境保护方面应注意的事项 | 第77-78页 |
·新建黄河特大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77页 |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应注意的事项 | 第77-78页 |
·施工组织方面应注意的事项 | 第78页 |
·施工工期 | 第78页 |
·施工场地布置 | 第78页 |
·相关新技术新结构采用和科研方面应注意的事项 | 第78-79页 |
·关于新结构钢混结合及空间行为安全性等方面的试验 | 第78页 |
·研究空腹式箱梁连续刚构板桁结构的局部稳定性和全桥的整体稳定性 | 第78页 |
·关于新结构钢混空腹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试验 | 第78-79页 |
·关于新结构轨道应力方面的研究 | 第79页 |
·结构线型控制、车桥耦合分析及动静载试验 | 第79页 |
·桩基础试验 | 第79页 |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79-81页 |
·桥跨通过河道时的布置需一步与黄委会沟通 | 第79页 |
·桥跨在跨越道路、渠道、文物时的布置需进一步与各方面进行沟通 | 第79-80页 |
·尽快开展试桩工作 | 第80页 |
·加快防洪评价和地震安全评价工作的进展 | 第80页 |
·加快水工模型试验的进展 | 第80-81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成果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作者简历及工作业绩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