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成的哲学观照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论 | 第9-18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二)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三)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一) 生成教学、教学的生成性与生成性教学 | 第11-14页 |
| (二) 教学生成的理论基础研究 | 第14-16页 |
| (三) 教学生成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 一、哲学基础 | 第18-20页 |
| (一) 马克思主义生成论思想 | 第18-19页 |
| (二) 生命哲学 | 第19-20页 |
| 二、美学基础 | 第20-22页 |
| (一) 西方生命美学思想 | 第20-21页 |
| (二) 我国生命美学思想 | 第21-22页 |
| 三、教育学基础 | 第22-25页 |
| (一) 生命教育思想 | 第22-23页 |
| (二) 生成教育思想 | 第23-24页 |
| (三) 教学哲学思想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30页 |
| 一、生命 | 第25-26页 |
| 二、生成 | 第26-27页 |
| 三、教学生成 | 第27-30页 |
| 第四章 教学生成的哲学分析 | 第30-41页 |
| 一、本体论层次:生命与文化的耦合 | 第30-33页 |
| (一) 教学中的生命生成 | 第30-31页 |
| (二) 教学中的文化生成 | 第31-32页 |
| (三) 教学实践的整体生成 | 第32-33页 |
| 二、认识论层次:技术与艺术的整合 | 第33-36页 |
| (一) 教学的技术生成 | 第33-34页 |
| (二) 教学的艺术生成 | 第34-35页 |
| (三) 教学认识的整体生成 | 第35-36页 |
| 三、价值论层次:求真、储善与立美的统合 | 第36-41页 |
| (一) 在教学生成中求真 | 第36-37页 |
| (二) 在教学生成中储善 | 第37-38页 |
| (三) 在教学生成中立美 | 第38-39页 |
| (四) 教学价值的整体生成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教学生成的生命取向 | 第41-47页 |
| 一、立足于个体生命的生活与发展 | 第41-43页 |
| (一) 尊重生命个性 | 第41-42页 |
| (二) 注重生活体验 | 第42-43页 |
| 二、着眼于群体生命的的存在与发展 | 第43-45页 |
| (一) 鼓励群体交流与对话 | 第43-44页 |
| (二) 促进群体科学价值观的生成 | 第44-45页 |
| 三、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 第45-47页 |
| (一) 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 第45-46页 |
| (二)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46-47页 |
| 第六章 教学生成的实践问题及其思考 | 第47-58页 |
| 一、教学实践者的教学生成认识问题及思考 | 第47-49页 |
| (一) 教学生成的意识比较模糊 | 第47-48页 |
| (二) 教学价值取向不明确 | 第48-49页 |
| (三) 教学生成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怀 | 第49页 |
| 二、教学过程中生命意识缺失的问题及思考 | 第49-53页 |
| (一) 对个体生命的束缚 | 第49-50页 |
| (二) 对群体生命的忽视 | 第50-51页 |
| (三) 对人的类生命的漠视 | 第51-52页 |
| (四) 教学生成需要师生的相互理解 | 第52-53页 |
| 三、教学过程中教学艺术缺乏的问题及思考 | 第53-58页 |
| (一) 形象性的缺乏 | 第53页 |
| (二) 情感性的缺乏 | 第53-54页 |
| (三) 个体性的缺乏 | 第54-55页 |
| (四) 审美性的缺乏 | 第55-56页 |
| (五) 创造性的缺乏 | 第56-57页 |
| (六) 教学生成需要生活化与生动化 | 第57-58页 |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