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地方教育论文

西藏农牧区教育调适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第14-52页
 一、研究背景第14-23页
 二、研究问题第23-26页
 三、文献综述第26-42页
 四、研究价值第42-49页
 五、预期贡献第49-52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第52-64页
 一、概念界定第52-57页
 二、理论支撑第57-60页
 三、分析框架第60页
 四、研究方法第60-64页
第三章 学校教育在系统内外部的适应第64-116页
 一、系统内部对学生在校学习的适应第64-100页
 二、系统外部对学生家庭生活的适应第100-107页
 三、系统外部对学生离校出路的适应第107-113页
 四、学校教育适应的初步判断第113-116页
第四章 学校教育的适应行动及其反思第116-160页
 一、适应行动的根源第116-118页
 二、适应行动的内容第118-140页
 三、适应行动反思第140-155页
 四、教育适应的本质:满足学生教育需求第155-160页
第五章 教育需求形成、特征及其合理性分析第160-188页
 一、生产方式及其特征第160-168页
 二、生活方式及其特征第168-171页
 三、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第171-177页
 四、学生教育需求特征第177-184页
 五、教育需求的合理性分析第184-188页
第六章 教育需求指标体系构建第188-212页
 一、理论依据第188-193页
 二、影响教育需求的变量第193-200页
 三、指标体系框架第200-208页
 四、教育需求指标体系对学校教育的意义第208-212页
第七章 学校教育的调适第212-238页
 一、调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212-215页
 二、调适的前提条件第215-222页
 三、调适的经验借鉴第222-231页
 四、学校教育调适价值分析第231-238页
第八章 结论第238-242页
 一、研究结论第238页
 二、研究创新第238页
 三、政策含义第238-242页
结束语第242-244页
参考文献第244-252页
附录第252-262页
后记第262-265页

论文共2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儿童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下一篇: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