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导论 | 第13-37页 |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 第13-16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二、文献综述兼我的研究目的 | 第16-22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三) 我的研究目的 | 第22页 |
三、核心概念说明 | 第22-2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5-35页 |
(一) 方法论思考 | 第25-28页 |
(二) 基本操作 | 第28-35页 |
五、内容结构及创新之处 | 第35-37页 |
(一) 内容结构 | 第35-36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36-37页 |
第一部分 直观现象 | 第37-69页 |
第一章 儿童同情的失落:未来社会的现实危机 | 第37-48页 |
一、同情:儿童生活中一个普遍而又被忽视的现象 | 第37-39页 |
二、儿童同情面面观 | 第39-47页 |
(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 第39-42页 |
(二) "残缺"的同情 | 第42-47页 |
三、儿童同情的失落:一种"正在进行时" | 第47-48页 |
第二章 普遍旁观:儿童同情失落的社会陷阱 | 第48-62页 |
一、普遍旁观:一种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 | 第49-57页 |
二、普遍旁观的原因透视 | 第57-61页 |
(一) 消费主义时代中的道德冷漠 | 第57-58页 |
(二) "苦难饱和"后的"同情疲劳" | 第58-60页 |
(三) "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 | 第60-61页 |
三、普遍旁观的道德审视 | 第61-62页 |
第三章 竞争主义的幽灵:学校教育的"落井下石" | 第62-69页 |
一、"应试教育"中的考试竞争 | 第62-65页 |
二、竞争主义下的"弱势群体" | 第65-67页 |
三、竞争主义:儿童同情发展的"隐形杀手" | 第67-69页 |
第二部分 追问本质 | 第69-109页 |
第四章 同情的群体起源和进化 | 第69-81页 |
一、同情的生物性起源 | 第69-75页 |
(一) 社会本能:同情的起源 | 第69-71页 |
(二) 社会本能的自然选择进化历程 | 第71-75页 |
二、同情的道德进化 | 第75-79页 |
(一) 同情范围的扩大 | 第76-78页 |
(二) 道德价值的提升 | 第78-79页 |
三、复杂的人性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儿童同情的个体发展 | 第81-95页 |
一、同情的结构性要素 | 第81-89页 |
(一) 同情情感 | 第81-84页 |
(二) 同情认识 | 第84-85页 |
(三) 同情意志 | 第85-87页 |
(四) 同情行为 | 第87-89页 |
二、儿童同情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89-95页 |
(一) 生理因素 | 第89-91页 |
(二) 文化因素 | 第91-93页 |
(三) 个体实践因素 | 第93-95页 |
第六章 同情的"感情色彩"和基本德性 | 第95-109页 |
一、同情的"感情色彩" | 第95-99页 |
二、同情的基本德性 | 第99-109页 |
(一) 仁爱 | 第100-102页 |
(二) 节制 | 第102-104页 |
(三) 勇敢 | 第104-106页 |
(四) 公正 | 第106-109页 |
第三部分 教育何为 | 第109-152页 |
第七章 家庭教育:儿童同情成长的摇篮 | 第109-122页 |
一、家庭教育的三大特性 | 第109-119页 |
(一) 在教育阶段上,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 | 第110-113页 |
(二) 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上,家庭教育具有天然的情感性 | 第113-115页 |
(三) 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家庭教育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教育" | 第115-119页 |
二、家庭德育研究的边缘化审视 | 第119-122页 |
第八章 学校教育:儿童同情发展的关键 | 第122-152页 |
一、教育即耕种:教育在儿童同情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 第123-131页 |
(一) 儿童的同情发展离不开教育 | 第123-125页 |
(二) 教育只是为儿童同情发展提供支持性的条件 | 第125-131页 |
二、教育即关心:同情教育的内涵规定 | 第131-136页 |
(一) 同情是以关心为核心的一种关系 | 第131-134页 |
(二) "仁者爱人"和"以德报德" | 第134-136页 |
三、教育即生活:同情培养的实施途径 | 第136-152页 |
(一) "让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活的就是实践的 | 第137-146页 |
(二)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生活的就是自然的 | 第146-152页 |
结语 | 第152-15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7-165页 |
附录1 | 第165-166页 |
附录2 | 第166-174页 |
后记 | 第174-1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