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缘 | 第6-8页 |
绪論 | 第8-13页 |
一、于鬯與《香草校書》介绍 | 第8-9页 |
二、《春秋》四傳與于氏校 | 第9-12页 |
三、本課题研究现状及選题意羲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内容考察 | 第13-67页 |
第一節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之主要内容 | 第13-50页 |
第二節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所用之術語 | 第50-67页 |
第二章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方法分析 | 第67-98页 |
第一節 利用對文,推求詞羲 | 第67-70页 |
第二節 根據異文,比照詁羲 | 第70-76页 |
第三節 聊繋字音,因聲求羲 | 第76-82页 |
第四節 扣紧原文,語境求羲 | 第82-90页 |
第五節 遍檢典籍,集例見羲 | 第90-93页 |
第六節 多種方法综合運用 | 第93-98页 |
第三章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特色概述 | 第98-138页 |
第一節 讀書精審,察幽入微,常能發人之所未發 | 第98-103页 |
第二節 重视前賢時說,是是非非,當仁不讓於師 | 第103-109页 |
第三節 较多關注考明史實與解释詞的所指羲 | 第109-117页 |
第四節 熟悉名物典章制度,重视其於訓詁中之作用 | 第117-121页 |
第五節 同條之中,往往正誤同存,瑕瑜并見 | 第121-129页 |
第六節 好立新說,時或求之過深,反爲穿鑿 | 第129-138页 |
第四章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成果利用浅說 | 第138-167页 |
第一節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成果在词書编纂中的利用 | 第138-146页 |
第二節 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成果在古籍整理中的利用 | 第146-167页 |
餘論 中華書局本《香草校書》相關部分之句讀及字詞指誤 | 第167-203页 |
一、中華書局本《香草校書》中《春秋》四傳《校書》句讀指誤 | 第167-198页 |
二、中華書局本《香草校書》中《春秋》四傳《校書》字詞指誤 | 第198-203页 |
结语 | 第203-205页 |
注释 | 第205-20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08-213页 |
附録:于鬯著述一览表 | 第213-215页 |
在學期間發表論文清單 | 第215-216页 |
後記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