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9-15页
 一、研究状况述评第9-12页
  (一) 与“半”相关格式的研究状况第9页
  (二) 有关“半”的研究状况第9-10页
  (三) 有关“一”的研究状况第10-12页
  (四) 有关“不”的研究第12页
 二、本文的研究目的第12-13页
 三、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第13页
 四、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第13-14页
 五、语料的选择与说明第14页
 六、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一章 “一A 半B”格式研究第15-20页
 一、格式中的A、B第15-16页
  (一) 格式中A、B 的性质第15页
  (二) 格式中A、B 的语义特点第15-16页
 二、格式中“一”和“半”的语义特征第16-17页
 三、“一A 半B”格式义第17页
 四、“一A 半B”的语用特征第17-20页
  (一) “一A 半B”格式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成分第18页
  (二) “一A 半B”格式在句子中充当宾语成分第18页
  (三) “一A 半B”格式在句子中充当定语成分第18页
  (四) “一A 半B”格式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成分第18-20页
第二章 “半A 半B”格式研究第20-30页
 一、格式中A、B第20-22页
  (一) 格式中A、B 的性质第20页
  (二) 格式中A、B 的语义特点第20-22页
 二、格式中的“半”第22-23页
  (一) 半_1=半_2第22页
  (二) 半_1>半_2第22页
  (三) 半_1<半_2第22-23页
 三、“半A 半B”格式义第23-26页
  (一) A 和B 为反义词的“半A 半B”格式义第23-25页
  (二) A 和B 为近义词的“半A 半B”格式义第25-26页
 四、“半A 半B”的语用特征第26-30页
  (一) “半A 半B”的语用特点第26-28页
  (二) “半A 半B”格式的语用多样性第28-30页
第三章 “半A 不B”格式研究第30-36页
 一、格式中A、B第30-32页
  (一) A、B 的性质第30页
  (二) 格式中A、B 的语义特点第30-32页
 二、格式中的“半”和“不”第32页
  (一) “半”的作用第32页
  (二) “不”的作用第32页
 三、“半A 不B”的格式义第32-34页
  (一) A、B 为相反词的“半A 不B”格式义第32-33页
  (二) A、B 为相近词的“半A 不B”格式义第33-34页
 四、“半A 不B”的语用特征第34-36页
  (一) “半A 半B”的语用特点第34-35页
  (二) “半A 不B”格式的感情色彩第35-36页
第四章 “半A 不A”格式研究第36-43页
 一、格式中的“A”第36-37页
  (一) “A”的性质第36页
  (二) “A”的意义第36-37页
 二、“半A 不A”格式义第37-40页
  (一) “半A”和“不A”两部分相对反义第38-39页
  (二) “半A”和“不A”两部分绝对反义第39-40页
 三、“半A 不A”格式的语用研究第40-43页
  (一) “A”的感情色彩对格式语用意义的影响第40页
  (二) “半A 不A”格式的焦点第40-41页
  (三) “半A 不A”格式对语境的要求第41-42页
  (四) “半A 不A”格式的语用多样性第42-43页
第五章 与“半”相关格式系统的构成及系统内部格式的比较第43-52页
 一、低量级模糊表达系统中格式对嵌入部分的选择性第43-45页
  (一) 词的性质的选择第43-44页
  (二) 少数对立表类义的词语可以进入格式第44页
  (三) “半A 不A”格式要求意义自足性强的“A”进入第44-45页
 二、低量级模糊表达系统中格式的稳固性和能产性第45页
  (一) 稳固性第45页
  (二) 能产性第45页
 三、低量级模糊表达系统中格式的表量特点第45-49页
  (一) 性状量的量级程度比较第45-46页
  (二) 动作量的量级程度比较第46-47页
  (三) 总体量级程度比较第47-49页
 四、构成低量级模糊表达系统中“半”有较强能产性的机制和动因第49-52页
  (一) “半”的词义基础第49-50页
  (二) 语言的语义模糊性第50-51页
  (三) 文化因素第51-52页
结论第52-53页
注释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7-59页
致谢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季庚子问於孔子》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
下一篇:“难不成”的衍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