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三个问题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绪论 | 第9-12页 |
(一) 问题研究的目的 | 第9-11页 |
1、目前我国《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现状 | 第9页 |
2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 第9-11页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 第11-12页 |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1页 |
2 、研究的实践价值 | 第11-12页 |
二、如何使用教材 | 第12-17页 |
(一) 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 、单元意识薄弱 | 第12页 |
2 、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 | 第12-13页 |
3 、不能很好地进行课时划分 | 第13页 |
4 、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 第13页 |
(二) 解决问题的策略 | 第13-17页 |
1 、活用教材 | 第14页 |
2 、开发教材 | 第14-15页 |
3 、处理教材 | 第15-17页 |
三、如何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 第17-23页 |
(一) 常见的问题 | 第17-19页 |
1 、对生活实际的利用没有触动学生心灵 | 第17-18页 |
2 、在结合生活实际的过程中没有关注个体经验 | 第18-19页 |
(二) 有效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策略 | 第19-23页 |
1 、从生活点滴中挖掘内心的体验 | 第19-21页 |
2 、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教学效率 | 第21页 |
3 、重视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 第21-23页 |
四、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 第23-32页 |
(一) 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常见的问题 | 第23页 |
1 、教师指导不够 | 第23页 |
2 、教师包办太多 | 第23页 |
(二) 教师的指导策略 | 第23-32页 |
1 、启动阶段——学会质疑 | 第23-26页 |
2 、实施阶段——注重探究的过程 | 第26页 |
3 、总结阶段——分享成果,提高实效 | 第26-30页 |
4 、运用阶段——体现探究的开放性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