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概况 | 第9-11页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9-1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第三节 结构框架 | 第10-1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1页 |
第二章 城市公交站的现状调研 | 第11-17页 |
第一节 公交站的社会地位及存在价值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对寒冷地区公交站现状调研 | 第11-12页 |
一、国外现状调研 | 第11-12页 |
二、国内现状调研 | 第1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现有案例 | 第12-15页 |
第四节 总结国内高寒地区城市现有公交站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7页 |
第三章 可再生能源应用于高寒环境下的城市公交站的设计分析 | 第17-27页 |
第一节 地域地理环境概述 | 第17-19页 |
一、地理位置及地势地貌 | 第17-18页 |
二、地域气候特征 | 第18页 |
三、地域可再生能源的现状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北方高寒地区公交站的设计依据 | 第19-21页 |
一、基于空间批判理论的地域文化影响分析 | 第19-20页 |
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 第20页 |
三、“智慧城市的大数据智能化可持续环保性”的设计理念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可再生能源应用于公交站的设计分析 | 第21-23页 |
一、介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 | 第21页 |
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分析 | 第21页 |
三、我国可再生能源应用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四、可再生能源在公交站中的设计优势分析 | 第22-23页 |
第四节 适应高寒地区的公交亭的整体设计分析 | 第23-25页 |
一、整体构建数据结合使用人群分析 | 第23页 |
二、材料技术的应用支撑 | 第23-24页 |
三、智能化多功能性设施设计分析 | 第24-25页 |
四、安全便利性设计分析 | 第25页 |
第五节 高寒地区公交站的设计思考点 | 第25-27页 |
一、适应高寒地区气候条件下的半封闭的空间结构 | 第25-26页 |
二、构建适合人们使用需求的配套设施 | 第26页 |
三、公交站由“冰冷陈设”转化为体现城市发展内涵 | 第26-27页 |
四、就近取源,节能环保 | 第27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27页 |
第四章 适应北方高寒地区城市公交站的设计实践 | 第27-34页 |
第一节 设计方案构想基本实现 | 第27-29页 |
一、公交站的造型初步实现 | 第27页 |
二、公交站的整体表现色设定 | 第27-28页 |
三、设计实践中材料的选定以及半封闭空间结构的应用 | 第28页 |
四、公交站台的功能的多元化呈现 | 第28页 |
五、推进城市化建设与环保理念一体化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公交站的设计过程 | 第29-33页 |
一、初期草图设计方案 | 第29页 |
二、中期设计方案呈现 | 第29-30页 |
三、终期电脑效果图的展示与模型实践生产的最终呈现 | 第30-33页 |
第三节 设计方案的总结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4页 |
第五章 设计总结与市场价值考究 | 第34-35页 |
第一节 设计评估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4页 |
第二节 对未来城市发展以及市场价值考究 | 第3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附录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作者简介 | 第38-39页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著发表 | 第39页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