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IP等级防护基本概念 | 第9-11页 |
1.3 IP等级防护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 | 第11-12页 |
1.4 IP68 等级防护对新能源汽车的检测及应用 | 第12-13页 |
1.5 主要工作内容和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气密性检测技术的优势与方式选择 | 第15-25页 |
2.1 气密性检测技术原理及优势 | 第15-17页 |
2.2 气密性检测方式的选择 | 第17-19页 |
2.2.1 直压检测法 | 第17页 |
2.2.2 差压检测法 | 第17-19页 |
2.3 压差法气密性检测技术的影响因素 | 第19-24页 |
2.3.1 温度影响 | 第19-22页 |
2.3.2 体积影响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试验方案设计与参数设定 | 第25-35页 |
3.1 差压法气密检测模型设计 | 第25-26页 |
3.2 检测过程 | 第26-28页 |
3.2.1 充气阶段 | 第26页 |
3.2.2 平衡阶段 | 第26-27页 |
3.2.3 检测阶段 | 第27页 |
3.2.4 排气阶段 | 第27-28页 |
3.3 技术参数设定 | 第28-34页 |
3.3.1 充气压力P与时间T1 参数 | 第29-32页 |
3.3.1.1 充气压力P | 第29-32页 |
3.3.1.2 充气时间T | 第32页 |
3.3.2 平衡压力P2 与时间T2 参数 | 第32-33页 |
3.3.3 泄漏量ΔP与检测时间T3 参数 | 第33页 |
3.3.4 排气压力P3 与时间T4 参数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0页 |
4.1 试验主要设备与材料 | 第35-36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6-39页 |
4.2.1 压差法气密性检测试验 | 第36页 |
4.2.2 沉水检测试验 | 第36-37页 |
4.2.3 温度影响试验 | 第37-38页 |
4.2.4 体积影响试验 | 第38-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试验结果与结论 | 第40-56页 |
5.1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40-52页 |
5.1.1 气密性检测的泄露量与沉水检测的进水情况 | 第40-48页 |
5.1.1.1 泄漏量△P与沉水试验结果 | 第40-47页 |
5.1.1.2 泄漏量△P与沉水试验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5.1.2 温度对气密性检测影响实验 | 第48-50页 |
5.1.2.1 温度影响试验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5.1.2.2 温度影响试验实验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5.1.3 体积对气密性检测影响实验 | 第50-52页 |
5.1.3.1 体积影响试验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5.1.3.2 体积影响试验实验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5.2 试验结论 | 第52-55页 |
5.2.1 ΔP_0标准的制定 | 第52-54页 |
5.2.2 温度对检测结果影响结论 | 第54-55页 |
5.2.3 体积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论 | 第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6-58页 |
6.1 主要工作回顾 | 第56-57页 |
6.2 本课题后续研究方向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