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义联动模式研究--基于对S市L机构的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文献法 | 第15-16页 |
(二) 案例分析法 | 第16页 |
(三) 访谈法 | 第16页 |
(四) 参与观察法 | 第16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一) 系统理论 | 第16-17页 |
(二) 增能理论 | 第17页 |
(三) 角色理论 | 第17-18页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一) 社工 | 第18页 |
(二) 义工 | 第18页 |
(三) 社义联动模式 | 第18-20页 |
第一章 S市L机构联动服务的实施 | 第20-23页 |
一、S市L机构服务基本概况 | 第20-21页 |
(一) S市L机构基本概况 | 第20页 |
(二) 社区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二、S市L机构社义联动模式 | 第21-23页 |
(一) L机构义工团队日常管理 | 第21-22页 |
(二) L机构社义联动模式简介 | 第22-23页 |
第二章 S市L机构社义联动案例探析 | 第23-37页 |
一、S市L机构社义联动优势案例探析 | 第23-26页 |
(一) 督导机制的建立 | 第23-25页 |
(二) 亲子义工队的建设 | 第25-26页 |
二、S市L机构社义联动问题案例分析 | 第26-37页 |
(一) 社工在义工招募中的角色 | 第27-28页 |
(二) 社工介入对义工增能的作用 | 第28-30页 |
(三) 社工维持义工活跃性的作用 | 第30-32页 |
(四) 社义联动信息的整合 | 第32-34页 |
(五) 现有社义联动平台的局限性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社义联动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 第37-47页 |
一、社工引领下的义工招募 | 第37-38页 |
(一) 规范健全招募标准 | 第37-38页 |
(二) 把握联动平衡的支点 | 第38页 |
二、社工介入下对义工的长效增能 | 第38-40页 |
(一) 社工对义工资料的收集 | 第38-39页 |
(二) 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方案 | 第39-40页 |
(三) 发挥“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 | 第40页 |
三、社工对义工的积极性建设 | 第40-42页 |
(一) 社工对义工激励机制的建设 | 第40-41页 |
(二) 义工心理韧性的提升 | 第41页 |
(三) 社工对义工团队文化建设 | 第41-42页 |
四、社义联动的机制构建 | 第42-44页 |
(一) 完善机构组织建设 | 第42-43页 |
(二) 建立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 | 第43页 |
(三) 完善社工、义工相关制度建设 | 第43-44页 |
五、社义联动平台的搭建 | 第44-47页 |
(一) 多元联动平台合理运用 | 第44-45页 |
(二) 本土化联动平台的搭建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