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压力知觉与问题解决能力关系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1章 绪论第9-11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第9-10页
    1.3 研究意义第10页
        1.3.1 理论意义第10页
        1.3.2 实践意义第10页
    1.4 研究假设第10-11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1-24页
    2.1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研究综述第11-14页
        2.1.1 时间洞察力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第11-12页
        2.1.2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理论第12页
        2.1.3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测量第12-13页
        2.1.4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研究第13-14页
    2.2 压力知觉的研究综述第14-17页
        2.2.1 压力知觉的概念第14-15页
        2.2.2 压力知觉的相关理论第15页
        2.2.3 压力知觉的测量第15-16页
        2.2.4 压力知觉的相关研究第16-17页
    2.3 问题解决能力研究综述第17-21页
        2.3.1 问题解决能力的概念第17-18页
        2.3.2 问题解决过程的相关理论第18-19页
        2.3.3 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量第19页
        2.3.4 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2.4 未来时间洞察力、压力知觉、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第21-24页
        2.4.1 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压力知觉的研究第21-22页
        2.4.2 压力知觉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第22页
        2.4.3 未来时间洞察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第22-23页
        2.4.4 未来时间洞察力、压力知觉、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第23-24页
第3章 研究方法第24-31页
    3.1 研究对象第24-25页
    3.2 研究方法第25页
    3.3 研究工具第25-31页
        3.3.1 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第25-27页
        3.3.2 压力知觉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第27-29页
        3.3.3 高中生问题解决能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第29-31页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31-44页
    4.1 未来时间洞察力、压力知觉、问题解决能力总体情况第31-32页
        4.1.1 未来时间洞察力总体情况第31页
        4.1.2 压力知觉总体情况第31页
        4.1.3 问题解决能力总体情况第31-32页
    4.2 未来时间洞察力、压力知觉、问题解决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分析第32-38页
        4.2.1 未来时间洞察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32-34页
        4.2.2 压力知觉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34-36页
        4.2.3 问题解决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36-38页
    4.3 未来时间洞察力、压力知觉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分析第38-39页
    4.4 未来时间洞察力、压力知觉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回归分析第39-40页
    4.5 中介效应检验第40-43页
        4.5.1 未来时间洞察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第41-42页
        4.5.2 压力知觉的中介效应检验第42-43页
    4.6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43-44页
第5章 讨论第44-51页
    5.1 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压力知觉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总体现状分析第44页
    5.2 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压力知觉与问题解决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44-48页
        5.2.1 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44-46页
        5.2.2 高中生压力知觉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46-47页
        5.2.3 高中生问题解决能力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47-48页
    5.3 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压力知觉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分析讨论第48-49页
    5.4 未来时间洞察力、压力知觉对问题解决能力的预测作用第49页
    5.5 压力知觉的中介效应讨论第49-50页
    5.6 研究创新第50页
    5.7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0-51页
第6章 建议第51-53页
    6.1 主动对未来进行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第51页
    6.2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第51页
    6.3 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减轻课业负担第51-52页
    6.4 多方面入手,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第52-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附录 (部分)第60-6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特质移情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