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概念解读 | 第16-19页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古典爱情诗歌专题教学的重要性 | 第19-27页 |
第一节 教材中古典爱情诗歌所占比重大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古典爱情诗歌具有审美教育功能 | 第20-23页 |
一、感受表达之美 | 第21-22页 |
二、体验情感之美 | 第22页 |
三、领略文化之美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古典爱情诗歌具有道德教育功能 | 第23-25页 |
一、面对爱情束缚,保持独立人格 | 第23页 |
二、面对爱情得失,培养理智行为 | 第23-24页 |
三、面对爱情誓言,勇于承担责任 | 第24页 |
四、面对爱情价值,净化自我心灵 | 第24-25页 |
第四节 古典爱情诗歌专题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 第25-27页 |
一、古典爱情诗歌专题教学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 | 第25页 |
二、古典爱情诗歌专题教学涵盖多个任务群的学习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古典爱情诗歌专题教学现状分析 | 第27-39页 |
第一节 高中语文古典爱情诗歌专题教学现状调查 | 第27-31页 |
一、关于古典爱情诗歌专题教学目标的调查 | 第27-28页 |
二、关于古典爱情诗歌专题教学材料的调查 | 第28页 |
三、关于古典爱情诗歌专题教学流程的调查 | 第28-29页 |
四、关于古典爱情诗歌专题教学指导的调查 | 第29-30页 |
五、关于古典爱情诗歌专题教学评价的调查 | 第30-31页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古典爱情诗歌专题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 第31-39页 |
一、教学目标重知识轻思维和人格 | 第31-32页 |
二、教学材料整合重课本轻课外延伸 | 第32-34页 |
三、教学流程设计重模式轻情境 | 第34-35页 |
四、教学指导重预设轻生成 | 第35-36页 |
五、学习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 第36-39页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古典爱情诗歌专题教学的特点 | 第39-45页 |
第一节 设计理念的集中整合性 | 第39-41页 |
一、教学目标的集中整合 | 第39页 |
二、教学材料的集中整合 | 第39-40页 |
三、学习时间的集中整合 | 第40页 |
四、教与学的方式的集中整合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 第41-43页 |
一、专题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 第41-42页 |
二、专题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 第42-43页 |
第三节 课程的开放包容性 | 第43-45页 |
一、学习内容的开放包容 | 第43-44页 |
二、学习形式的开放包容 | 第44页 |
三、学习空间的开放包容 | 第44页 |
四、师生关系的开放包容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高中语文古典爱情诗歌专题教学策略研究 | 第45-59页 |
第一节 基于课标和学情设计专题教学目标 | 第45-49页 |
一、以课标为指导设计教学目标 | 第45-47页 |
二、以学情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 | 第47-49页 |
第二节 用开放发展的眼光整合专题教学材料 | 第49-51页 |
一、用开放的眼光整合初始学习材料 | 第49-50页 |
二、用发展的眼光动态整合教学材料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立足学生自主性设计专题教学情境 | 第51-53页 |
一、创设导入情境 | 第51页 |
二、创设问题情境 | 第51-52页 |
三、创设活动情境 | 第52-53页 |
第四节 以“随需而教”为原则进行专题教学指导 | 第53-55页 |
一、预设指导的类型 | 第53页 |
二、教师时时在场指导 | 第53-54页 |
三、讲究指导方法 | 第54-55页 |
第五节 采用多种方式落实专题学习评价 | 第55-59页 |
一、诊断性评价的运用 | 第55页 |
二、形成性评价的运用 | 第55-56页 |
三、终结性评价的运用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