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8-25页 |
1.2.1 需要界定企业价值目标模式及确立途径 | 第19-22页 |
1.2.1.1 企业价值目标模式的内涵 | 第19-20页 |
1.2.1.2 企业价值目标模式的表达方式 | 第20-21页 |
1.2.1.3 企业价值目标模式的确立途径 | 第21-22页 |
1.2.2 需要研究企业价值实际模式的识别方法 | 第22-23页 |
1.2.3 需要探讨企业价值实际模式与目标模式的差距及调整 | 第23-25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1.6 本文各章内容安排 | 第30-31页 |
1.7 本文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32-51页 |
2.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 第32-37页 |
2.1.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 | 第32页 |
2.1.2 相关文献检索情况分析 | 第32-34页 |
2.1.3 学术趋势分析 | 第34-37页 |
2.2 关于企业价值的相关文献回顾 | 第37-45页 |
2.2.1 企业绩效(企业业绩)理论的演进 | 第37-40页 |
2.2.2 企业绩效(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 | 第40-43页 |
2.2.3 关于企业价值的相关研究 | 第43-45页 |
2.3 关于目标管理的相关文献回顾 | 第45-46页 |
2.4 关于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相关文献回顾 | 第46-49页 |
2.4.1 决策理论的演进 | 第46-47页 |
2.4.2 决策方法的研究 | 第47-49页 |
2.5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49-51页 |
2.5.1 已有成果的主要贡献 | 第49-50页 |
2.5.2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50-51页 |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51-61页 |
3.1 多属性决策理论 | 第51-56页 |
3.1.1 多属性决策基本要素 | 第52页 |
3.1.2 属性无量纲化 | 第52-53页 |
3.1.3 属性赋权 | 第53-54页 |
3.1.4 属性集结 | 第54-56页 |
3.2 竞优理论 | 第56-58页 |
3.2.1 竞优思想的提出 | 第56页 |
3.2.2 竞优思想的特点 | 第56-57页 |
3.2.3 竞优思想的意义 | 第57页 |
3.2.4 竞优评析方法 | 第57-58页 |
3.3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 | 第58-61页 |
3.3.1 企业绩效的内涵 | 第58页 |
3.3.2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58-60页 |
3.3.3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 第60-61页 |
第4章 系统集成视角下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1-72页 |
4.1 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既有构建视角 | 第61-64页 |
4.2 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4-71页 |
4.2.1 考虑企业社会绩效的必要性分析 | 第64-66页 |
4.2.2 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6-71页 |
4.3 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常见效用模式下企业价值实际模式的识别方法 | 第72-98页 |
5.1 个体优势识别角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72页 |
5.2 基于个体优势特征的企业价值实际模式的识别 | 第72-98页 |
5.2.1 考虑个体优势特征的必要性 | 第74-75页 |
5.2.2 个体优势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 第75-76页 |
5.2.2.1 个体优势概念 | 第75页 |
5.2.2.2 个体优势表达方式 | 第75-76页 |
5.2.3 三种常用效用模式下企业价值实际模式识别方法 | 第76-88页 |
5.2.3.1 线性加权效用模式 | 第76-79页 |
5.2.3.2 投入产出效用模式 | 第79-84页 |
5.2.3.3 理想点效用模式 | 第84-88页 |
5.2.4 应用实例及结果分析 | 第88-98页 |
第6章 面向混合形式指标的企业价值实际模式的识别方法 | 第98-112页 |
6.1 混合形式指标的多属性决策概述 | 第98-103页 |
6.2 混合形式指标情形下的识别方法 | 第103-104页 |
6.3 应用实例及结果分析 | 第104-112页 |
第7章 企业价值实际模式与目标模式的差距及调整 | 第112-151页 |
7.1 静态情形的企业价值实际模式与目标模式的差距及调整 | 第112-135页 |
7.1.1 常见效用模式下的企业价值实际模式与目标模式 | 第112-115页 |
7.1.2 基于夹角的企业价值实际模式与目标模式的差距分析 | 第115-116页 |
7.1.3 基于距离的企业价值实际模式与目标模式的差距分析 | 第116-117页 |
7.1.4 企业价值调整 | 第117-120页 |
7.1.5 应用实例及结果分析 | 第120-135页 |
7.2 动态情形的企业价值实际模式与目标模式的差距及调整 | 第135-151页 |
7.2.1 动态情形的模型求解 | 第136-139页 |
7.2.2 应用实例及结果分析 | 第139-151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6页 |
8.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151-153页 |
8.2 本文研究的贡献 | 第153-154页 |
8.2.1 理论贡献 | 第153-154页 |
8.2.2 实践贡献 | 第154页 |
8.3 本文研究的局限 | 第154-155页 |
8.4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175-176页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