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科学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1.1 思维和科学思维的概念辨析 | 第14-15页 |
1.1.1 思维的内涵 | 第14页 |
1.1.2 科学思维的内涵 | 第14-15页 |
1.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页 |
1.2.2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1.2.3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 第17页 |
1.3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关系 | 第17-21页 |
1.3.1 辩证思维的培养体现 | 第17-18页 |
1.3.2 法治思维的培养体现 | 第18-19页 |
1.3.3 系统思维的培养体现 | 第19页 |
1.3.4 创新思维的培养体现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 | 第21-26页 |
2.1 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 第21-24页 |
2.1.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要求 | 第21-22页 |
2.1.2 初中生身心成长规律与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 | 第22-23页 |
2.1.3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 第23-24页 |
2.2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意义 | 第24-26页 |
2.2.1 有利于学生内化与外化 | 第24页 |
2.2.2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 | 第24-25页 |
2.2.3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现状分析 | 第26-31页 |
3.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现状调查 | 第26-27页 |
3.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缺乏的表现 | 第27-28页 |
3.2.1 科学思维在教学策略中的缺失 | 第27-28页 |
3.2.2 学生科学思维缺乏锻炼 | 第28页 |
3.3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缺乏的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3.3.1 教育制度面临的改革困境 | 第28-29页 |
3.3.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同科学思维的疏离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 第31-35页 |
4.1 学生克服被动学习,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 第31-32页 |
4.1.1 提高自身参与度,畅通科学思维渠道 | 第31-32页 |
4.1.2 敢于质疑和创新,以科学思维为引领筑牢思想底线 | 第32页 |
4.2 教师灵活应用教学法,推进科学思维课堂深化 | 第32-35页 |
4.2.1 以个体生活经验为起点,实现个体科学思维与学科科学思维相适应 | 第32-33页 |
4.2.2 关注学生差异,围绕学生需求 | 第33页 |
4.2.3 善用问题讨论教学法,渗透科学思维训练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附录1 | 第39-42页 |
附录2 | 第42-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