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1.3.1 国外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4-20页 |
1.3.2 国内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20-22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22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2章 中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相关理论概述 | 第24-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页 |
2.1.1 中职教育 | 第24页 |
2.1.2 校企深度融合 | 第24页 |
2.1.3 人才培养模式 | 第24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24-28页 |
2.2.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 第24-26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6页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荆门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的现状 | 第28-31页 |
3.1 荆门职教集团概况 | 第28-29页 |
3.2 荆门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现状 | 第29-31页 |
第4章 中职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31-37页 |
4.1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校企深度融合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31-32页 |
4.2 企业主体地位不够凸显,缺乏深度融合的动力 | 第32-34页 |
4.3 办学模式不够科学 | 第34-35页 |
4.4 师资力量薄弱 | 第35-36页 |
4.5 工学关系存在着矛盾 | 第36-37页 |
第5章 优化中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的策略 | 第37-44页 |
5.1 建立和完善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 第37-38页 |
5.1.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第37-38页 |
5.1.2 搭建校企深度融合的综合平台 | 第38页 |
5.2 凸显企业主体地位,激发校企深度融合的动力 | 第38-39页 |
5.3 建立集团化的中职教育办学模式 | 第39-41页 |
5.4 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 第41-42页 |
5.5 处理好合作中工学关系 | 第42-4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4页 |
6.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44-45页 |
6.3 研究的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