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上股份并购定价与商誉减值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1.2.1 并购定价 | 第11-14页 |
| 1.2.2 商誉减值 | 第14-16页 |
| 1.2.3 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7-19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 2.1 制度背景 | 第19-21页 |
| 2.1.1 并购法律与政策 | 第19-20页 |
| 2.1.2 商誉的会计准则规定 | 第20-21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 2.2.1 自负假说 | 第21-22页 |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4页 |
| 第3章 案例梳理:勤上股份并购广州龙文 | 第24-30页 |
| 3.1 并购双方简介 | 第24-25页 |
| 3.1.1 主并方: 勤上股份 | 第24页 |
| 3.1.2 被并方: 广州龙文 | 第24-25页 |
| 3.2 并购动机 | 第25-27页 |
| 3.3 并购过程 | 第27-30页 |
| 第4章 勤上股份并购广州龙文并购定价分析 | 第30-42页 |
| 4.1 并购定价依据 | 第30页 |
| 4.2 并购定价的合理性分析 | 第30-35页 |
| 4.2.1 从并购双方的协同性来看 | 第30-31页 |
| 4.2.2 从标的公司的财务状况来看 | 第31-34页 |
| 4.2.3 评价 | 第34-35页 |
| 4.3 并购定价过高的原因 | 第35-42页 |
| 4.3.1 对标的公司的高估值 | 第35-38页 |
| 4.3.2 主并方相对被并方更弱的讨价还价能力 | 第38-42页 |
| 第5章 勤上股份并购广州龙文的商誉减值分析 | 第42-49页 |
| 5.1 商誉减值的成因 | 第42-46页 |
| 5.1.1 高价并购积累高额商誉 | 第42-43页 |
| 5.1.2 难以实现的业绩承诺 | 第43-45页 |
| 5.1.3 并购后整合存在问题 | 第45-46页 |
| 5.2 商誉减值的计提 | 第46-47页 |
| 5.3 商誉减值的经济后果 | 第47-4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9-53页 |
| 6.1 结论 | 第49页 |
| 6.2 建议 | 第49-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