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与依据 | 第10-13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声乐教学理论研究类 | 第15-17页 |
(三)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四)学科理论研究 | 第19-22页 |
三、文献查阅范围 | 第22-23页 |
四、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一)田野工作法 | 第23页 |
(二)文献法 | 第23页 |
(三)实践研究法 | 第23-24页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24-47页 |
第一节 民族声乐历史追溯 | 第24-38页 |
一、古代文献对于民歌及其歌唱活动的记载 | 第24-31页 |
(一)先秦时期原始古歌的记载 | 第24-25页 |
(二)远古至秦汉时期歌唱理论及歌唱活动的记载 | 第25-27页 |
(三)唐、宋时期的相关记载 | 第27-29页 |
(四)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及戏曲理论的繁荣 | 第29-31页 |
二、近代声乐的新发展 | 第31-36页 |
(一)以戏曲和说唱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声乐的发展 | 第31-32页 |
(二)新音乐中声乐的启蒙与发展 | 第32-33页 |
(三)声乐演唱与教学 | 第33-36页 |
三、当代民族声乐的多样化发展 | 第36-38页 |
(一)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方面 | 第36-37页 |
(二)歌唱实践与教学方面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民族声乐”的解读——历史长河中的演唱多样性 | 第38-47页 |
一、“歌唱多样性”在古代音乐文献和近代声乐艺术中的萌生 | 第39-44页 |
二、近现代民族声乐发展中“演唱多样性”的逐步显现与发展 | 第44-47页 |
第二章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来源追溯与内容研究 | 第47-72页 |
第一节 “演唱多样性”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47-53页 |
一、多样的地理环境 | 第47-49页 |
二、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 | 第49-50页 |
三、多样的民族 | 第50页 |
四、多样的语言 | 第50-51页 |
五、多样的社会习俗 | 第51-52页 |
六、多样的审美追求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演唱多样性”的声乐人才培养内容 | 第53-71页 |
一、培养原则——四性原则 | 第54-66页 |
(一)科学性 | 第55-58页 |
(二)民族性 | 第58-60页 |
(三)文化性 | 第60-64页 |
(四)时尚性 | 第64-66页 |
二、培养内容——四个方面 | 第66-71页 |
(一)多样演唱定位 | 第66-67页 |
(二)多种演唱方式 | 第67-68页 |
(三)多民族演唱风格 | 第68-69页 |
(四)多文化内涵的情感表达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一、社会文化背景 | 第71页 |
二、“演唱多样性”人才培养内容 | 第71-72页 |
第三章 “演唱多样性”的演唱技巧基础 | 第72-96页 |
第一节 声音 | 第72-76页 |
一、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 第73-74页 |
二、教学术语与歌唱 | 第74-75页 |
三、“U通道”的建立 | 第75-76页 |
第二节 呼吸 | 第76-80页 |
一、歌唱与呼吸 | 第76-78页 |
二、戏曲呼吸谚诀 | 第78-80页 |
第三节 共鸣 | 第80-87页 |
一、何谓共鸣 | 第80-82页 |
二、歌唱的共鸣 | 第82-87页 |
(一)关于歌唱者获得共鸣的练习 | 第83-84页 |
(二)良好运用共鸣腔能为声乐工作者带来以下几点好处。 | 第84-87页 |
第四节 咬字 | 第87-94页 |
一、汉语的发音结构与特点 | 第87-91页 |
二、戏曲咬字谚诀 | 第91-92页 |
三、歌唱与咬字 | 第92-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一、声音 | 第94页 |
二、呼吸 | 第94-95页 |
三、共鸣 | 第95页 |
四、咬字 | 第95-96页 |
第四章 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多样性实践与研究——以女高音为例 | 第96-165页 |
第一节 不同民族和语言所产生的“演唱多样性” | 第97-117页 |
一、白族民歌《蜜蜂想花花想蜜》“演唱多样性”研究 | 第98-108页 |
(一)采集过程 | 第98页 |
(二)《蜜蜂想花花想蜜》的音乐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 第98-101页 |
(三)《蜜蜂想花花想蜜》演唱技术研究 | 第101-108页 |
二、彝族民歌《月亮明三月》“演唱多样性”研究 | 第108-117页 |
(一)采集过程 | 第108页 |
(二)《月亮明三月》的音乐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 第108-110页 |
(三)《月亮明三月》演唱技术研究 | 第110-117页 |
第二节 不同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演唱多样性” | 第117-134页 |
一、紫阳民歌《三月三上茶山》“演唱多样性”研究 | 第117-126页 |
(一)采集过程 | 第117-118页 |
(二)《三月三上茶山》的音乐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 第118-120页 |
(三)《三月三上茶山》演唱技术研究 | 第120-126页 |
二、福建民歌《采茶灯》“演唱多样性”研究 | 第126-134页 |
第三节 不同审美追求所产生的“演唱多样性” | 第134-159页 |
一、汉族戏歌《梅兰芳》“演唱多样性”研究 | 第134-146页 |
(一)《梅兰芳》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 第134-138页 |
(二)《梅兰芳》演唱技术研究 | 第138-146页 |
二、创作歌曲《问江南》“演唱多样性”研究 | 第146-159页 |
(一)《问江南》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形态分析 | 第146-150页 |
(二)《问江南》演唱技术研究 | 第150-159页 |
本章小结 | 第159-165页 |
一、声音 | 第159-160页 |
二、呼吸 | 第160-161页 |
三、共鸣 | 第161-163页 |
四、咬字 | 第163-165页 |
结语 | 第165-169页 |
(一)多样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重要客观基础 | 第167-168页 |
(二)演唱的科学性是“演唱多样性”的演唱技术基础 | 第168页 |
(三)“演唱多样性”声乐人才教育培养与演唱实践形成体系 | 第168页 |
(四)“演唱多样性”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推动性的积极作用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5页 |
附录 | 第175-191页 |
致谢 | 第191-19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92-193页 |
一、论文 | 第192页 |
二、专著 | 第192页 |
三、学术报告 | 第192-193页 |
个人简历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