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34页 |
1 运动终板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2 肌梭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2.1 肌梭的结构、功能和神经支配 | 第19-21页 |
2.2 肌梭电位及与肌筋膜触发点自发肌电之间的关系 | 第21-24页 |
2.3 交感神经系统参与肌梭疼痛通路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2.4 H反射在探究肌梭放电和肌痛形成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2.5 牵拉诱发肌梭放电的研究进展 | 第26页 |
3 总结与展望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4页 |
第一部分 基于H反射通路、Ramp-and-hold牵拉技术和药物干预方式探讨肌梭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发病机理的电生理学机制 | 第34-55页 |
1 前言 | 第34-36页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6-37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2.1.2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36-37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37页 |
2.3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37-38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2.4.1 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2.4.2 肌筋膜触发点大鼠下肢H反射诱导研究设计 | 第39页 |
2.4.3 Ramp-and-hold牵拉对肌筋膜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异常放电影响的研究设计 | 第39-40页 |
2.4.4 药物干预作用于肌筋膜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对异常放电影响的研究设计 | 第40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40-41页 |
3 研究结果 | 第41-51页 |
3.1 H反射的诱发 | 第41-42页 |
3.2 Ramp-and-hold牵拉干预结果 | 第42-44页 |
3.3 药物干预结果 | 第44-51页 |
3.3.1 琥拍胆碱干预效果 | 第44-46页 |
3.3.2 乙哌立松干预效果 | 第46-51页 |
4 分析讨论 | 第51-54页 |
4.1 基于H反射通路探讨肌梭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 | 第51-53页 |
4.2 从动静式牵拉和药物干预角度分析肌梭与肌筋膜触发点形成之间的关系 | 第53-54页 |
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二部分 肌梭参与肌筋膜触发点发病机理的病理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55-71页 |
1 前言 | 第55-56页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56-63页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6-58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56-57页 |
2.1.2 主要试剂配置 | 第57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7-58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58页 |
2.3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58-59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59-63页 |
2.4.1 慢性肌筋膜触发点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2.4.2 取材与固定 | 第59页 |
2.4.3 肌筋膜触发点及肌梭的HE染色 | 第59-60页 |
2.4.4 肌梭内NT-3和TrkC免疫印迹实验 | 第60-61页 |
2.4.5 肌梭内NT-3 mRNA和TrkC mRNA水平检测实验 | 第61-63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63页 |
3 研究结果 | 第63-67页 |
3.1 肌筋膜触发点和肌梭组织形态学结果 | 第63-64页 |
3.2 肌筋膜触发点周围肌梭内NT-3和Trk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 第64-66页 |
3.3 肌筋膜触发点周围肌梭内NT-3 mRNA和TrkC mRNA表达水平结果 | 第66-67页 |
4 分析讨论 | 第67-70页 |
4.1 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与肌梭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 | 第67-69页 |
4.2 肌筋膜触发点的形成对周围肌梭内部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机制 | 第69-70页 |
5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三部分 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离体培养方法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肌筋膜触发点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71-91页 |
1 前言 | 第71-73页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73-79页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73-75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73-74页 |
2.1.2 主要试剂配置 | 第74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4-75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75页 |
2.3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75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75-78页 |
2.4.1 慢性肌筋膜触发点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75页 |
2.4.2 肌筋膜触发点细胞原代培养与干预 | 第75-76页 |
2.4.3 肌筋膜触发点肌组织蛋白质组学实验 | 第76-78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78-79页 |
3 研究结果 | 第79-87页 |
3.1 肌筋膜触发点细胞离体培养结果 | 第79页 |
3.2 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 | 第79-87页 |
3.2.1 BCA法蛋白质定量结果 | 第79页 |
3.2.2 实验质控情况 | 第79-81页 |
3.2.3 蛋白质鉴定结果 | 第81-83页 |
3.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3-87页 |
4 分析讨论 | 第87-90页 |
4.1 肌筋膜触发点细胞离体培养 | 第87-88页 |
4.2 肌筋膜触发点骨骼肌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88-90页 |
5 小结 | 第90-91页 |
全文总结 | 第91-92页 |
1 总体研究结论 | 第91页 |
2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91页 |
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录一: 动物实验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 第101-102页 |
附录二: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 第102-103页 |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第103-104页 |
附录四: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