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8-27页 |
2.1 商誉本质的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1.1 三元论 | 第18-19页 |
2.1.2 核心商誉论 | 第19-20页 |
2.1.3 协同效应论 | 第20页 |
2.2 合并理论 | 第20-21页 |
2.2.1 母公司理论 | 第21页 |
2.2.2 实体理论 | 第21页 |
2.2.3 所有权理论 | 第21页 |
2.3 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假说 | 第21-22页 |
2.3.1 提高股票发行价格 | 第21-22页 |
2.3.2 达到一定的盈余临界点 | 第22页 |
2.3.3 其他资本市场动机,如内部人交易等 | 第22页 |
2.4 文献综述 | 第22-27页 |
2.4.1 商誉减值测试与系统摊销方式的比较 | 第22-23页 |
2.4.2 计提商誉减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5页 |
2.4.3 计提商誉减值的经济后果分析 | 第25-26页 |
2.4.4 文献评述 | 第26-27页 |
3.商誉会计处理的制度背景与国际比较 | 第27-31页 |
3.1 美国商誉会计处理的发展 | 第27-28页 |
3.2 国际商誉会计处理的发展 | 第28页 |
3.3 我国商誉会计处理的发展与比较 | 第28-31页 |
4.商誉会计处理的经济后果理论分析 | 第31-37页 |
4.1 商誉会计准则修改的最初目的 | 第31-32页 |
4.2 商誉的会计处理与股价操纵 | 第32-33页 |
4.3 商誉的会计处理与利益输送 | 第33-34页 |
4.3.1 高估收购资产价格进行自我收购,实现利益输送 | 第33页 |
4.3.2 大股东突击增资提高净权益,并购后实现高收益 | 第33-34页 |
4.4 商誉的会计处理与盈余管理 | 第34-37页 |
4.4.1 低估公允价值,不提或少提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 第34-35页 |
4.4.2 巨额冲销商誉,进行利润大清洗 | 第35-37页 |
5.案例简介 | 第37-53页 |
5.1 行业并购、商誉及商誉减值现状 | 第37-39页 |
5.2 并购事件分析 | 第39-44页 |
5.2.1 并购双方介绍 | 第39-40页 |
5.2.2 并购细节与方式 | 第40-42页 |
5.2.3 巨额商誉的形成过程 | 第42-43页 |
5.2.4 并购结果 | 第43-44页 |
5.3 蓝色光标计提商誉减值的影响因素 | 第44-53页 |
5.3.1 评估水平与审计质量 | 第45-47页 |
5.3.2 公司治理机制 | 第47-49页 |
5.3.3 被并购企业的业绩 | 第49-53页 |
6.商誉会计处理的经济后果分析——基于蓝色光标并购博杰广告的案例分析 | 第53-66页 |
6.1 商誉会计处理与股价操纵 | 第53-55页 |
6.2 商誉会计处理与盈余管理 | 第55-62页 |
6.2.1 基于利润平滑、大清洗动机下的延迟计提商誉减值行为 | 第55-59页 |
6.2.2 不同后续计量模式下的商誉减值经济后果研究 | 第59-62页 |
6.3 商誉减值的市场反应 | 第62-66页 |
7.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66-70页 |
7.1 结论 | 第66-67页 |
7.2 建议 | 第67-69页 |
7.3 局限性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