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序言 | 第10-15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0.1.1 理论背景 | 第10页 |
0.1.2 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0.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0.2.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0.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0.3 语料来源与术语说明 | 第13-14页 |
0.3.1 语料来源 | 第13页 |
0.3.2 术语与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0.4 文章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形动组合结构相关研究的现状回溯 | 第15-25页 |
1.1 形动组合内部成分的相关研究 | 第15-22页 |
1.1.1 形容词是否可以作状语问题 | 第15-17页 |
1.1.2 动词前形容词的语义特点研究 | 第17-19页 |
1.1.3 形容词是否带“地”标记问题 | 第19-20页 |
1.1.4 形容词的韵律特征 | 第20-21页 |
1.1.5 多个形容词修饰动词的顺序研究 | 第21-22页 |
1.1.6 形动组合中动词语义特点研究 | 第22页 |
1.2 形动组合整体结构研究述评 | 第22-24页 |
1.2.1 形动组合的结构类型 | 第22-23页 |
1.2.2 形动组合的句法特征 | 第23-24页 |
1.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筛选 | 第25-34页 |
2.1 “A_双+V_双”结构的界定与说明 | 第25-27页 |
2.1.1 “A_双+V_双”结构界定 | 第25-26页 |
2.1.2 歧义结构的处理说明 | 第26-27页 |
2.1.3 固定短语的处理说明 | 第27页 |
2.2 研究对象的筛选与处理 | 第27-33页 |
2.2.1 研究对象的筛选原则 | 第27-29页 |
2.2.2 “A_双”的语料选择 | 第29-30页 |
2.2.3 “V_双”的语料选择 | 第30-33页 |
2.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A_双”与“V_双”的语义分类 | 第34-48页 |
3.1 语义分类的义项处理 | 第34-35页 |
3.2 语义分类原则 | 第35-36页 |
3.3 “A_双”的语义分类 | 第36-42页 |
3.4 “V_双”的语义分类 | 第42-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A_双”与“V_双”的语义组合研究 | 第48-92页 |
4.1 “A_双”对“V_双”义类的选择分析 | 第48-66页 |
4.1.1 表象类“A_双”对“V_双”的选择 | 第48-49页 |
4.1.2 表情类“A_双”对“V_双”的选择 | 第49-50页 |
4.1.3 才能类“A_双”对“V_双”的选择 | 第50-51页 |
4.1.4 程度类“A_双”对“V_双”的选择 | 第51-52页 |
4.1.5 范围类“A_双”对“V_双”的选择 | 第52-53页 |
4.1.6 方式类“A_双”对“V_双”的选择 | 第53-54页 |
4.1.7 频度类“A_双”对“V_双”的选择 | 第54-55页 |
4.1.8 品性类“A_双”对“V_双”的选择 | 第55-57页 |
4.1.9 评价类“A_双”对“V_双”的选择 | 第57-58页 |
4.1.10 情状类“A_双”对“V_双”的选择 | 第58-60页 |
4.1.11 时间类“A_双”对“V_双”的选择 | 第60-62页 |
4.1.12 速度类“A_双”对“V_双”的选择 | 第62-63页 |
4.1.13 态度类“A_双”对“V_双”的选择 | 第63-64页 |
4.1.14 心理类“A_双”对“V_双”的选择 | 第64-66页 |
4.2 “V_双”对“A_双”各义类的选择分析 | 第66-80页 |
4.2.1 行为活动类“V_双”对“A_双”的选择 | 第66-73页 |
4.2.2 状态变化类“V_双”对“A_双”的选择 | 第73-76页 |
4.2.3 动作类“V_双”对“A_双”的选择 | 第76-77页 |
4.2.4 现象类“V_双”对“A_双”的选择 | 第77-80页 |
4.3 “A_双+V_双”结构语义组合模式 | 第80-91页 |
4.3.1 BX+V_双类 | 第80-81页 |
4.3.2 BQ+V_双类 | 第81页 |
4.3.3 CN+V_双类 | 第81-82页 |
4.3.4 CD+V_双类 | 第82-83页 |
4.3.5 FW+V_双类 | 第83页 |
4.3.6 FS+V_双类 | 第83-84页 |
4.3.7 PD+V_双类 | 第84页 |
4.3.8 PX+V_双类 | 第84-85页 |
4.3.9 PJ+V_双类 | 第85-86页 |
4.3.10 QZ+V_双类 | 第86-87页 |
4.3.11 HJ+V_双类 | 第87-88页 |
4.3.12 SD+V_双类 | 第88-89页 |
4.3.13 TD+V_双类 | 第89-90页 |
4.3.14 XL+V_双类 | 第90-91页 |
4.4 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A_双+V_双”结构句法特征研究 | 第92-99页 |
5.1 “A_双+V_双”结构句法功能 | 第92-97页 |
5.1.1 述语 | 第92-94页 |
5.1.2 谓语 | 第94-95页 |
5.1.3 中心语 | 第95页 |
5.1.4 宾语 | 第95-96页 |
5.1.5 主语 | 第96-97页 |
5.1.6 定语 | 第97页 |
5.2 小结 | 第97-99页 |
结语 | 第99-102页 |
附录 | 第10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