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 | 第8-9页 |
2. 现代教育关于个体发展的要求 | 第9页 |
3.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特点 | 第9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 国外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 国内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 研究的关键 | 第11页 |
(五) 可行性分析 | 第11-12页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2-19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 小班化与小班化教学 | 第12页 |
2. 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 | 第12-13页 |
(二)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三) 研究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13-19页 |
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 第14页 |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14-15页 |
3.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5-17页 |
4.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 第17-18页 |
5.“多元智力”理论 | 第18-19页 |
二、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实践 | 第19-28页 |
(一)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实施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的意义 | 第19-20页 |
1. 更快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 第19页 |
2. 更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 第19页 |
3. 更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 第19-20页 |
4. 更加适应学校发展需要 | 第20页 |
(二) 影响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的因素分析 | 第20-22页 |
1. 教师因素 | 第20-21页 |
2. 学生因素 | 第21-22页 |
3. 环境因素 | 第22页 |
(三)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的模式 | 第22-24页 |
1. 基本模式 | 第22-23页 |
2. 创新模式 | 第23-24页 |
(四)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条件 | 第24-28页 |
1. 提升素质,打造适应小班化教学的教师队伍 | 第24页 |
2. 科学管理,规范小班化教学秩序 | 第24-25页 |
3. 基于学情,优化语文小班化教学模式 | 第25-27页 |
4. 科学指导,优化小班化教学学法 | 第27页 |
5. 转变评价,科学反馈小班化教学的效果 | 第27-28页 |
三、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第28-34页 |
(一) 实践效果 | 第28-32页 |
1. 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在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实施的成效 | 第28-29页 |
2.语文小班化教学在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实施的不足之处 | 第29-32页 |
(二) 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实施中的矛盾分析 | 第32-34页 |
1. 教师自身素质与教学形势要求的矛盾 | 第32页 |
2. 学科特点要求和实际教学实践的矛盾 | 第32-33页 |
3.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合作探究方式的矛盾 | 第33-34页 |
四、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的提升策略 | 第34-47页 |
(一) 提升教师素养 | 第34-35页 |
1. 提升思想和理论素养 | 第34页 |
2. 提升文化和专业素养 | 第34-35页 |
3. 提升心理和交际素养 | 第35页 |
(二) 优化课堂教学 | 第35-39页 |
1. 落实高效备课 | 第35-38页 |
2. 突出学科特色 | 第38-39页 |
(三) 实施思维课堂 | 第39-45页 |
1. 引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 第40-41页 |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第41-43页 |
3.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 第43-44页 |
4.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 第44-45页 |
(四) 突出学生主体 | 第45-46页 |
1. 转变分班模式 | 第45页 |
2. 优化合作探究 | 第45-46页 |
(五) 转变评价方式 | 第46-47页 |
1. 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 第46页 |
2. 静止化向动态化转变 | 第46-47页 |
五、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