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假设 | 第9页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4.1 3D打印 | 第9页 |
1.4.2 3D打印教育 | 第9-10页 |
1.4.3 3D建模 | 第10页 |
1.4.4 空间几何能力 | 第10-11页 |
1.5 论文思路与框架 | 第11-12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第12-20页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2.3.2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 第16-17页 |
2.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理论 | 第17页 |
2.3.4 基于杜威的“做中学”的理论 | 第17-18页 |
2.4 实践基础 | 第18-20页 |
第3章 实验研究设计 | 第20-28页 |
3.1 引言 | 第20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4 研究变量 | 第21页 |
3.5 空间水平能力测试问卷的设计 | 第21-22页 |
3.6 前测与后测问卷的设计 | 第22-26页 |
3.6.1 问卷内容的选取 | 第22-25页 |
3.6.2 专家访谈及测试 | 第25-26页 |
3.7 态度测试的设计 | 第26页 |
3.8 本研究信度和效度的说明 | 第26-27页 |
3.9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第4章 3D打印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教学设计 | 第28-43页 |
4.1 3D打印软件选择 | 第28-31页 |
4.1.1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 | 第28页 |
4.1.2 教学道具的实用性 | 第28-29页 |
4.1.3 IME3D教学平台的优势 | 第29-31页 |
4.2 3D 打印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 | 第31-33页 |
4.2.1 多林·尼尔森的逆向思维教学模式 | 第31-32页 |
4.2.2 3D 建模与 3D 打印应用于数学的教学过程设计 | 第32-33页 |
4.3 3D建模与打印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 第33-43页 |
4.3.1 观察物体实验组教学设计 | 第33-37页 |
4.3.2 长方形面积与长方体体积实验组教学设计 | 第37-40页 |
4.3.3 神奇的旋转教学设计 | 第40-43页 |
第5章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第43-57页 |
5.1 实验样本描述 | 第43页 |
5.2 第一次测验 | 第43-47页 |
5.2.1 第一次测验前测比较 | 第44-45页 |
5.2.2 第一次测验后测比较 | 第45-47页 |
5.3 第二次测验 | 第47-49页 |
5.3.1 第二次测验前测比较 | 第47-48页 |
5.3.2 第二次测验后测比较 | 第48-49页 |
5.4 第三次测验 | 第49-52页 |
5.4.1 第三次测验前测比较 | 第50-51页 |
5.4.2 第三次测验后测比较 | 第51-52页 |
5.5 隔断测验 | 第52-54页 |
5.5.1 第四次测验 | 第53-54页 |
5.5.2 第五次测验 | 第54页 |
5.6 态度测验 | 第54-55页 |
5.7 3D打印与数学结合对小学几何学习的指导意义 | 第55-5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7-58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58页 |
6.3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1 空间水平能力的测试 | 第61-62页 |
附录2 第一次教学测验 | 第62-64页 |
附录3 第二次教学测验 | 第64-66页 |
附录4 第三次教学测验 | 第66-68页 |
附录5 态度测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