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三、国内外戏剧教育实践研究 | 第9-10页 |
四、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幼儿期“戏剧角色体验”理论 | 第13-33页 |
第一节 “角色”概念的延伸——从“第一自我”到“第二自我” | 第13-16页 |
一、从“自我”出发是“角色体验”产生的前提 | 第13-14页 |
二、“角色体验”的基本原则:“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共生 | 第14-16页 |
第二节 “角色体验”的提出——从幼儿期“角色扮演”到幼儿期“角色体验” | 第16-20页 |
一、幼儿期的“角色”认知 | 第16-18页 |
二、幼儿“角色扮演”(假装游戏)中的戏剧天性 | 第18-19页 |
三、“角色体验”的实质:让角色扮演(假装游戏)成为戏剧上演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幼儿期“戏剧角色体验”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0-33页 |
一、“戏剧角色体验”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二、幼儿“戏剧角色体验”在实践中的创新探索 | 第23-25页 |
三、幼儿期“戏剧角色体验”的定义 | 第25页 |
四、幼儿期“戏剧角色体验”的教学设计——以原创戏剧《常回家看看》为例 | 第25-31页 |
五、幼儿期“戏剧角色体验”的精神内涵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幼儿期“戏剧角色体验”对成年后人格的奠基意义 | 第33-48页 |
第一节 防控功能 | 第34-39页 |
一、在角色体验中渗透“性启蒙”——对成年后“性倒错”、“伊拉克特拉情结”、“俄狄浦斯情结”的预防 | 第34-36页 |
二、在角色体验中开放审美——对成年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预防 | 第36-38页 |
三、在角色体验中“当众孤独”——对成年后“依赖型人格障碍”的预防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向导功能 | 第39-48页 |
一、被动体验—用角色的丰满充实自我—社会意识的形成 | 第40-43页 |
二、主动体验—用角色的敲打反观自我—自我意识的建立 | 第43-45页 |
三、被动体验与主动体验的作用关系 | 第45-48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在幼儿期接受“戏剧角色体验”的实践调查 | 第48-58页 |
第一节 实践调查的可行性分析 | 第48-49页 |
第二节 被试者的基本信息 | 第49页 |
第三节 调查的基本内容 | 第49-51页 |
第四节 16PF测试结果 | 第51-52页 |
第五节 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一、自变量与社会意识的相关性 | 第52-54页 |
二、自变量与自我意识的相关性 | 第54-58页 |
第四章 进一步做好“戏剧角色体验”的方式 | 第58-65页 |
第一节 建立健全戏剧学——心理学的联动机制 | 第58页 |
一、研究戏剧角色体验作用于人格的内在机制 | 第58页 |
二、开展戏剧—心理学交叉学科学术交流活动 | 第58页 |
第二节 完善幼儿期“戏剧角色体验”的教科书汇编工作 | 第58-60页 |
一、戏剧素材的收集整理 | 第58-59页 |
二、戏剧主题的确立 | 第59页 |
三、戏剧角色的选择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尝试在幼儿期“戏剧角色体验”课堂加入新元素 | 第60-63页 |
一、面具 | 第60-61页 |
二、沙盘 | 第61-63页 |
第四节 将“戏剧角色体验”引入小学、初高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实践教学中 | 第63-65页 |
余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大学生在幼儿期戏剧角色体验情况调查问卷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