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商民居匾联艺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范围与目的意义 | 第10页 |
1.1.1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4 创新点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关于匾额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关于楹联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关于晋商文化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依据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依据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山西晋商民居匾联的艺术形制与基本分类 | 第16-42页 |
2.1 山西晋商民居匾联的艺术形制 | 第16-20页 |
2.1.1 矩形匾联 | 第16-17页 |
2.1.2 异形匾联 | 第17-20页 |
2.2 山西晋商民居匾联的材质分类 | 第20-31页 |
2.2.1 木质匾联及其制作工艺 | 第21-24页 |
2.2.2 石质匾联及其制作工艺 | 第24-28页 |
2.2.3 砖质匾联及其制作工艺 | 第28-31页 |
2.3 山西晋商民居楹联的分类讨论 | 第31-42页 |
2.3.1 按联语字数分类 | 第32-39页 |
2.3.2 按写作方法分类 | 第39-42页 |
3 山西晋商民居匾联的书法艺术特征 | 第42-54页 |
3.1 山西晋商民居匾联的书法字体样式 | 第42-47页 |
3.1.1 楷书体 | 第42-43页 |
3.1.2 行书体 | 第43-45页 |
3.1.3 其他书法字体 | 第45-47页 |
3.2 山西晋商民居匾联的题字名人 | 第47-54页 |
3.2.1 傅山 | 第48-49页 |
3.2.2 杨二酉 | 第49-50页 |
3.2.3 祁寯藻 | 第50-51页 |
3.2.4 其他官员或社会名人 | 第51-54页 |
4 山西晋商民居匾联的文化价值与美学特点 | 第54-64页 |
4.1 山西晋商民居匾联与晋商文化 | 第54-57页 |
4.2 山西晋商民居匾联与民俗文化 | 第57-60页 |
4.2.1 匾联的邀约与赠送 | 第58页 |
4.2.2 匾联的题写 | 第58-59页 |
4.2.3 匾联的悬挂 | 第59-60页 |
4.3 山西晋商民居匾联的美学特点 | 第60-64页 |
4.3.1 景观美 | 第60-61页 |
4.3.2 意境美 | 第61-62页 |
4.3.3 格律美 | 第62-64页 |
5 山西晋商民居匾联的保护与对外传播 | 第64-70页 |
5.1 山西晋商民居匾联的保护现状 | 第64-65页 |
5.2 山西晋商民居匾联的保护措施 | 第65-67页 |
5.2.1 提高立体化的保护意识 | 第65-66页 |
5.2.2 制定系统化的保护方案 | 第66-67页 |
5.3 山西晋商民居匾联对外传播的现代化手段 | 第67-70页 |
6 结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A:山西晋商民居匾联信息统计列表 | 第78-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