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简述 | 第20-26页 |
2.1 高等职业教育 | 第20页 |
2.2 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 第20-22页 |
2.2.1 模式 | 第20-21页 |
2.2.2 人才培养模式 | 第21页 |
2.2.3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21-22页 |
2.3 教育供给侧改革简述 | 第22-26页 |
2.3.1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提出 | 第22-23页 |
2.3.2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 第23-26页 |
第3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原因及挑战 | 第26-34页 |
3.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 第26-28页 |
3.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 | 第26页 |
3.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化 | 第26-27页 |
3.1.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状况 | 第27-28页 |
3.1.4 人才培养评价逐渐科学化 | 第28页 |
3.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3.2.1 人才培养中目标定位不清晰 | 第28页 |
3.2.2 人才培养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行业参与 | 第28-29页 |
3.2.3 办学理念不清,实践教学偏离实际发展需要 | 第29页 |
3.2.4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脱节现象 | 第29页 |
3.2.5 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 第29-30页 |
3.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30-32页 |
3.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原因的主要体现 | 第30页 |
3.3.2 存在实践教学偏离实际发展需要的主要原因 | 第30页 |
3.3.3 评价过程缺乏行业参与的原因 | 第30-31页 |
3.3.4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学校缺乏创新导致“脱节” | 第31页 |
3.3.5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原因 | 第31-32页 |
3.4 教育供给侧改革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挑战 | 第32-34页 |
3.4.1 调整专业设置,对应产业行业需求 | 第32页 |
3.4.2 优化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的需求 | 第32页 |
3.4.3 打通专业壁垒,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 第32-33页 |
3.4.4 需求端与供给侧协调共振,良性互动 | 第33-34页 |
第4章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 第34-41页 |
4.1 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34-37页 |
4.1.1 美国的“CBE”模式 | 第34页 |
4.1.2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 第34-35页 |
4.1.3 英国的“BTEC”模式 | 第35-36页 |
4.1.4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 第36-37页 |
4.2 主要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 第37-38页 |
4.2.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 第37页 |
4.2.2 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 | 第37页 |
4.2.3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第37-38页 |
4.2.4 注重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 | 第38页 |
4.3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1页 |
4.3.1 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 | 第38页 |
4.3.2 完善教育政策法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 第38-39页 |
4.3.3 树立“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 | 第39页 |
4.3.4 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第39-40页 |
4.3.5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 第40-41页 |
第5章 教育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建议 | 第41-47页 |
5.1 培养目标着眼于现在与未来 | 第41页 |
5.1.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 第41页 |
5.1.2 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 第41页 |
5.2 转变教育思想以及办学理念 | 第41-42页 |
5.2.1 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思想 | 第41-42页 |
5.2.2 办学理念由封闭转向开放 | 第42页 |
5.3 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发展方向 | 第42-43页 |
5.3.1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 | 第42-43页 |
5.3.2 专业设置动态化,满足社会需求 | 第43页 |
5.4 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 | 第43-45页 |
5.4.1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 第43页 |
5.4.2 教学内容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第43-44页 |
5.4.3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 第44-45页 |
5.5 改变传统的培养途径,加强校企合作 | 第45-47页 |
5.5.1 由单一办学模式向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转变 | 第45页 |
5.5.2 校企联合,促进产学研结合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