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关于天气景观 | 第12-13页 |
1.3.2 关于气候舒适度 | 第13-14页 |
1.3.3 关于气象美学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观测场地和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1.5.1 观测场地 | 第16页 |
1.5.2 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评价方法 | 第17-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1.1 天气景观 | 第17页 |
2.1.2 气候舒适度 | 第17页 |
2.2 评价方法 | 第17-21页 |
2.2.1 景观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2.2.2 舒适度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2.2.3 四季划分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天气景观的美学辨析和评价方法 | 第21-34页 |
3.1 天气景观的美学辨析 | 第21-23页 |
3.1.1 天气景观的审美载体 | 第21-22页 |
3.1.2 天气景观的审美感受 | 第22-23页 |
3.2 “观天赏云”的探讨 | 第23-27页 |
3.2.1 观天赏云 | 第23-24页 |
3.2.2 云的分类 | 第24页 |
3.2.3 云的赏析 | 第24-27页 |
3.3 天气景观的评价方法 | 第27-34页 |
3.3.1 天气景观评价方法探讨 | 第27-28页 |
3.3.2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天气景观评价方法 | 第28页 |
3.3.3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景观资源的量化方式 | 第28-29页 |
3.3.4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天气景观类型概况 | 第29页 |
3.3.5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部分天气景观资源的量化 | 第29-34页 |
第四章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天气景观评价 | 第34-59页 |
4.1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天气景观资源调查结果 | 第34-47页 |
4.1.1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气候条件概况 | 第34-37页 |
4.1.2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天气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 | 第37-44页 |
4.1.3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气候舒适度评价 | 第44-47页 |
4.2 天气景观资源与气候环境相关性分析 | 第47-54页 |
4.2.1 天气景观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47-52页 |
4.2.2 天气景观与气候舒适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4.2.3 夏季天气景观资源量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4.3 天气景观的预测与检验 | 第54-55页 |
4.4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天气景观特征 | 第55-57页 |
4.4.1 天气景观类别丰富类型单一 | 第55-56页 |
4.4.2 气候环境属避寒气候 | 第56页 |
4.4.3 天气景观季节性明显 | 第56-57页 |
4.4.4 景观概率与体感舒适性呈负相关 | 第57页 |
4.5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天气景观的观赏建议 | 第57-59页 |
4.5.1 最佳观赏时段 | 第57-58页 |
4.5.2 最佳观赏地点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5.1 结论与讨论 | 第59-60页 |
5.1.1 结论 | 第59页 |
5.1.2 讨论 | 第59-60页 |
5.2 创新与不足 | 第60-61页 |
5.2.1 创新 | 第60-61页 |
5.2.2 不足 | 第61页 |
5.3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