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前言 | 第11-18页 |
1.1 牡蛎简介 | 第11页 |
1.2 牡蛎肉的营养价值和加工利用概况 | 第11-13页 |
1.2.1 牡蛎肉的营养价值 | 第11-12页 |
1.2.2 牡蛎肉的加工利用概况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牡蛎肉低温流通技术研发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 第13-16页 |
1.3.1 牡蛎的净化技术 | 第13-14页 |
1.3.2 牡蛎肉腥味物质的脱除技术 | 第14-15页 |
1.3.3 牡蛎肉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品质保持技术 | 第15-16页 |
1.3.4 牡蛎肉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货架寿命预测 | 第16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牡蛎肉的真空烫漂脱腥工艺研究 | 第18-37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18-19页 |
2.1.1 材料 | 第18页 |
2.1.2 设备与试剂 | 第18-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2.2.1 净化牡蛎肉的制备 | 第19-20页 |
2.2.2 牡蛎肉的基本化学成分分析和微生物检测 | 第20页 |
2.2.3 烫漂液的制备 | 第20页 |
2.2.4 牡蛎肉真空烫漂脱腥 | 第20页 |
2.2.5 牡蛎肉的感官评定 | 第20页 |
2.2.6 牡蛎肉挥发性成分分析 | 第20-21页 |
2.2.7 牡蛎肉质量损失率的测定 | 第21页 |
2.2.8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6页 |
2.3.1 牡蛎肉的基本营养成分分析和微生物检测 | 第21页 |
2.3.2 影响牡蛎肉真空烫漂脱腥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21-23页 |
2.3.3 基于神经网络系统的牡蛎肉脱腥工艺条件优化 | 第23-27页 |
2.3.4 真空烫漂脱腥处理前后牡蛎肉的挥发性成分分析比较 | 第27-34页 |
2.3.5 真空烫漂处理对牡蛎肉品质的影响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栅栏技术在牡蛎肉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应用 | 第37-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3.1.1 材料 | 第37页 |
3.1.2 设备与试剂 | 第37-38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8页 |
3.2.1 样品的制备 | 第38页 |
3.2.2 牡蛎肉保鲜液的制备 | 第38页 |
3.2.3 pH的测定 | 第38页 |
3.2.4 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3.3.1 影响牡蛎肉微生物指标的主要栅栏因子研究 | 第38-41页 |
3.3.2 牡蛎肉最佳栅栏因子组合优化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牡蛎肉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及货架期预测 | 第46-58页 |
4.1 材料与设备 | 第4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4.1.2 设备与试剂 | 第46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4.2.1 牡蛎肉样品的制备 | 第46页 |
4.2.2 牡蛎肉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 第46-47页 |
4.2.3 牡蛎肉的色泽测定 | 第47页 |
4.2.4 牡蛎肉的感官评定 | 第47页 |
4.2.5 牡蛎肉中麻痹性贝毒的测定 | 第47页 |
4.2.6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7页 |
4.3.1 牡蛎肉品质分析 | 第47-48页 |
4.3.2 牡蛎肉在低温贮藏中的感官品质变化 | 第48页 |
4.3.3 牡蛎肉在低温贮藏中的微生物变化 | 第48-49页 |
4.3.4 牡蛎肉在低温贮藏中的pH值变化 | 第49-50页 |
4.3.5 牡蛎肉在低温贮藏中的色泽变化 | 第50-51页 |
4.3.6 牡蛎肉在低温贮藏中的TVBN的变化 | 第51页 |
4.3.7 牡蛎肉在低温贮藏中的营养成分变化 | 第51-54页 |
4.3.8 产品货架期模型的建立及预测 | 第54-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总结论 | 第58页 |
5.2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58-59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
导师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