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一)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生活化 | 第8页 |
(二)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与生活相脱节的现象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一)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9-15页 |
(二)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 第19-26页 |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一) 识字教学 | 第19页 |
(二) 教学生活化 | 第19-20页 |
(三) 识字教学生活化 | 第20页 |
二、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的要求 | 第20-21页 |
(一) 新课标下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 第20页 |
(二) 新课标下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切合学生生活经验 | 第20-21页 |
三、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21-22页 |
(二)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 | 第22-23页 |
四、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 第23-26页 |
(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 第23-24页 |
(二) 有利于扩宽学生的识字空间 | 第24页 |
(三) 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文字的感性经验 | 第24-25页 |
(四) 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焕发课堂活力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的现状调查—以南通市三所小学为例 | 第26-38页 |
一、调查设计 | 第26-27页 |
(一) 调查对象 | 第26页 |
(二) 调查内容 | 第26页 |
(三) 调查方法 | 第26-27页 |
二、调查结果 | 第27-38页 |
(一) 教师对识字教学生活化的理解 | 第27-29页 |
(二) 教师识字教学生活化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第29-32页 |
(三) 教师识字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 第32-34页 |
(四) 教师识字教学生活化方法的采用 | 第34-35页 |
(五) 教师识字教学生活化的作业设计与评价方式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8-43页 |
一、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的主要问题 | 第38-41页 |
(一) 教师对识字教学生活化缺乏全面的理解与认识 | 第38-39页 |
(二)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的素材不够充分 | 第39页 |
(三) 识字教学创设的情境注重形式化,掩盖了生活化教学 | 第39-40页 |
(四)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缺乏真实感受和体验 | 第40页 |
(五)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作业内容设计与评价方式单一 | 第40-41页 |
二、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一) 教师习惯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生活化识字教学的创新意识 | 第41-42页 |
(二) 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各种因素阻碍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改进对策 | 第43-49页 |
一、加深教师对识字教学生活化的科学理解 | 第43-44页 |
(一) 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把握科学的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观 | 第43-44页 |
(二) 语文教师学会科学辩证地使用识字教学生活化 | 第44页 |
二、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低年级识字教材 | 第44-46页 |
(一) 善于挖掘低年级识字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 | 第44-45页 |
(二) 低年级识字教材与生活素材的合理整合 | 第45页 |
(三) 勤于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识字教学资源 | 第45-46页 |
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丰富低年级识字教学生活化方式 | 第46-47页 |
(一) 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方式 | 第46页 |
(二) 合理实施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 第46-47页 |
(三) 善于设计多样性与艺术性教学生活化情境 | 第47页 |
四、精心设计生活化的作业和建立生活化评价体系 | 第47-49页 |
(一)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作业内容与形式体现生活化 | 第48页 |
(二)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评价方式体现生活化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附件一 | 第52-53页 |
附件二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