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插图清单 | 第11-12页 |
附表清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风险意识测试 | 第14-16页 |
1.3.2 风险感知特性 | 第16-17页 |
1.3.3 风险模型构建 | 第17-18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案 | 第18-20页 |
1.5.1 预期目标 | 第18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驾驶行为问卷修订与驾驶人风险意识问卷编制 | 第21-29页 |
2.1 风险意识与安全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 第21-22页 |
2.2 DBQ修订 | 第22-23页 |
2.3 驾驶人风险意识问卷的编制 | 第23-25页 |
2.3.1 风险感知量表的设计 | 第24页 |
2.3.2 风险态度量表的设计 | 第24-25页 |
2.3.3 风险容忍量表的设计 | 第25页 |
2.4 人格问卷的选择 | 第25-26页 |
2.5 驾驶人风险意识主观评价问卷 | 第26-28页 |
2.6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问卷的施测与检验 | 第29-37页 |
3.1 问卷的施测 | 第29-30页 |
3.2 风险意识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30-31页 |
3.3 风险意识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31-32页 |
3.4 风险意识问卷的项目分析 | 第32-36页 |
3.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驾驶人风险意识主观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7-49页 |
4.1 风险意识主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页 |
4.2 因子分析原理 | 第37-39页 |
4.3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42页 |
4.3.1 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 | 第39页 |
4.3.2 因子提取 | 第39-40页 |
4.3.3 因子旋转与因子命名 | 第40-41页 |
4.3.4 确定权重 | 第41-42页 |
4.4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47页 |
4.4.1 风险容忍指标权重 | 第42-44页 |
4.4.2 风险态度指标权重 | 第44-45页 |
4.4.3 风险感知指标权重 | 第45-47页 |
4.5 驾驶人风险意识主观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6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驾驶行为与风险意识的关系分析 | 第49-61页 |
5.1 驾驶行为与风险意识相关性分析 | 第49页 |
5.2 驾驶行为与风险意识回归分析 | 第49-51页 |
5.3 驾驶入风险意识分级 | 第51-54页 |
5.4 驾驶行为与风险意识对应分析 | 第54-56页 |
5.5 基于人格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风险意识差异分析 | 第56-60页 |
5.5.1 不同人格驾驶人风险意识差异分析 | 第56-57页 |
5.5.2 不同性别驾驶人风险意识差异分析 | 第57-58页 |
5.5.3 不同年龄驾驶人风险意识差异分析 | 第58页 |
5.5.4 不同驾龄驾驶人风险意识差异分析 | 第58-59页 |
5.5.5 不同文化水平驾驶人风险意识差异分析 | 第59-60页 |
5.6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附录B 驾驶人风险意识评价问卷 | 第69-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