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第2章 离合词理论研究的现状 | 第11-17页 |
2.1 离合词的本体研究 | 第11-14页 |
2.1.1 离合词的性质研究 | 第11-12页 |
2.1.2 离合词的鉴别标准 | 第12页 |
2.1.3 离合词的类型 | 第12-13页 |
2.1.4 离合词的扩展形式 | 第13-14页 |
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 | 第14-17页 |
2.2.1 离合词的教学研究 | 第14-15页 |
2.2.2 离合词的偏误研究 | 第15-17页 |
第3章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离合词运用偏误类型及其成因探讨 | 第17-27页 |
3.1 汉语中离合词学习的偏误类型 | 第17-22页 |
3.1.1 插入的偏误 | 第17-20页 |
3.1.2 重叠的偏误 | 第20-21页 |
3.1.3 词性偏误 | 第21页 |
3.1.4 感情色彩理解的偏误 | 第21-22页 |
3.2 离合词的偏误成因探讨 | 第22-27页 |
3.2.1 教学因素 | 第22-24页 |
3.2.2 学习策略因素 | 第24-25页 |
3.2.3 环境因素 | 第25-27页 |
第4章 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的方法策略 | 第27-33页 |
4.1 教材方面 | 第27-29页 |
4.1.1 对离合词进行标注 | 第27-28页 |
4.1.2 适当引入已经成熟的知识点 | 第28页 |
4.1.3 增加相关的练习题 | 第28-29页 |
4.2 教学方法方面 | 第29-31页 |
4.2.1 对词汇教学要“词”“语”结合 | 第29-30页 |
4.2.2 加强语言之间的对比教学 | 第30页 |
4.2.3 注重强化性的训练 | 第30-31页 |
4.3 教师方面 | 第31-33页 |
第5章 结语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