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辆理论及试验论文

比例车体试验台的模态参数识别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内外比例车体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外ANSYS动力学仿真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4 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2章 比例车体振动试验台的结构设计第16-34页
    2.1 试验台的总体结构设计第16-20页
        2.1.1 支撑方式的选择第16-18页
        2.1.2 端部吊架的设计第18-19页
        2.1.3 中间吊架和激振器底座的设计第19页
        2.1.4 底架的设计第19-20页
    2.2 试验台测试系统第20-21页
    2.3 试验台的功能用途第21页
    2.4 关键部位的强度分析第21-26页
        2.4.1 力学模型的建立第21-23页
        2.4.2 悬臂梁焊接处强度校核第23-25页
        2.4.3 端部吊架与中间吊架有限元分析第25-26页
    2.5 支撑方式的影响第26-33页
        2.5.1 比例车体频率的推导第26-30页
        2.5.2 支撑方式的影响第30-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比例车体的模态试验第34-62页
    3.1 比例车体的有限元计算第34-37页
        3.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4页
        3.1.2 比例车体的模态分析第34-37页
    3.2 比例车体的模态试验第37-39页
        3.2.1 激励方法的选择第37-38页
        3.2.2 测量系统的选择第38页
        3.2.3 试验系统的组成第38-39页
        3.2.4 试验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第39页
    3.3 模态测试的结果第39-60页
        3.3.1 中间截面横向测试结果第40-45页
        3.3.2 中间截面垂向测试结果第45-51页
        3.3.3 1/3截面横向测试结果第51-53页
        3.3.4 1/3截面垂向测试结果第53-55页
        3.3.5 1/6截面横向测试结果第55-58页
        3.3.6 1/6截面垂向测试结果第58-60页
    3.4 比例车体模态与整车模态的对比分析第60-61页
    3.5 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比例车体的动力学分析第62-79页
    4.1 理论基础第62-64页
        4.1.1 瞬态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第62-63页
        4.1.2 谐响应分析的理论基础第63-64页
    4.2 模型的建立第64-65页
    4.3 瞬态响应分析结果第65-73页
        4.3.1 横向加载结果第66-69页
        4.3.2 垂向加载结果第69-73页
    4.4 谐响应分析结果第73-78页
        4.4.1 横向加载结果第73-76页
        4.4.2 垂向加载结果第76-78页
    4.5 小结第78-79页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铁建成后既有线区间能力释放相关问题研究
下一篇:辽宁省铁路网规模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