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山东中小学教师待遇研究(1912~1937)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导论 | 第10-20页 |
| 一、选题由来 | 第10-11页 |
| 二、选题论证 | 第11-12页 |
| 三、学术史综述 | 第12-18页 |
| 四、学术要点 | 第18-19页 |
| 五、相关界定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民国山东中小学教育及师资状况 | 第20-41页 |
| 一、民初学制改革与山东中小学教育的创立 | 第20-24页 |
| (一)清末民初学制改革 | 第20-22页 |
| (二)山东中小学校的创设 | 第22-24页 |
| 二、民国时期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 第24-29页 |
| (一)教育行政机构的变化 | 第24-27页 |
| (二)中小学校的发展 | 第27-29页 |
| 三、中小学校教师来源与任用 | 第29-38页 |
| (一)教师的来源与任用 | 第29-31页 |
| (二)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 | 第31-34页 |
| (三)中小学教员的检定 | 第34-38页 |
| 四、中小学教师职务工作 | 第38-41页 |
| 第二章 山东中小学教师待遇概述 | 第41-59页 |
| 一、山东中小学教师待遇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 第41-51页 |
| (一)北京政府时期中小学教师待遇制度 | 第41-44页 |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教师待遇 | 第44-51页 |
| 二、中小学教师待遇的类别 | 第51-59页 |
| (一)物质待遇 | 第51-55页 |
| (二)精神待遇 | 第55-59页 |
| 第三章 政治变迁与教师待遇 | 第59-66页 |
| 一、政治反复影响教师待遇 | 第59-62页 |
| (一)北洋政府的教育宗旨及其政策影响 | 第59-61页 |
|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及其政策影响 | 第61-62页 |
| 二、派系斗争影响教师待遇 | 第62-64页 |
| 三、军阀纷争影响教师待遇的落实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教育经费与山东中小学教师待遇 | 第66-78页 |
| 一、北洋政府时期经费状况与教师待遇 | 第66-72页 |
| (一)北洋政府初期 | 第66-71页 |
| (二)张宗昌时期 | 第71-72页 |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经费与教师待遇 | 第72-78页 |
| (一)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 第72-74页 |
| (二)教师待遇普遍提高 | 第74-78页 |
| 第五章 山东中小学教师待遇的差别 | 第78-97页 |
| 一、公立与私立学校的比较 | 第78-81页 |
| 二、城乡教师待遇比较 | 第81-84页 |
| 三、青岛中小学教师待遇 | 第84-92页 |
| (一)小学教师薪俸 | 第85-89页 |
| (二)中学教师薪俸 | 第89-91页 |
| (三)其他待遇 | 第91-92页 |
| 四、与其他省份的比较 | 第92-97页 |
| (一)中学教师待遇 | 第92-94页 |
| (二)小学教师待遇 | 第94-97页 |
| 第六章 教师待遇与教师生活 | 第97-115页 |
| 一、教师待遇与教师社会地位 | 第97-102页 |
| 二、教师待遇与职业发展 | 第102-107页 |
| 三、教师待遇与普通生活 | 第107-112页 |
| 四、教师对欠薪的态度 | 第112-115页 |
| 结语 | 第115-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7-128页 |
| 致谢 | 第128页 |